正己用世、知行合一通才教育理念.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己用世、知行合一通才教育理念

正己用世、知行合一通才教育理念XX年是民主革命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辞世70周年。章门弟子黄侃、钱玄同、鲁迅等人,都是某一学术领域的大师。姚奠中先生是章门晚辈,毕生以弘扬章先生的讲习精神为己任,在教育事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6年,姚先生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做研究生,尚未毕业即在预备班任教。抗战开始后又自办国学讲习班,曾先后在安徽、四川、云南、贵州各高校任教。1951年受聘来到山西大学任教授、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至今已56年。为纪念章太炎先生,同时也为感念姚奠中先生对山西大学的贡献,山西大学在XX年8月建立了“姚奠中艺术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地,将先生的著作、书画等一并展出,同时出版了《姚奠中文艺丛书》 《姚奠中文艺丛书》共五册,170余万字,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姚奠中讲习文集》,此集体现了姚先生教育思想的完整理论体系 其一,“博而后专”的通才教育理念 文集中包括论学、序跋、评点、札记、残稿、简史、译稿、诗词、叙记、书信、年表、访谈,凡十二类,100多万字,贯通于中国文化的上下五千年,旁通于国学研究领域的文、史、哲、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故周汝昌先生在《姚奠中文艺丛书》的总序中称姚先生为当代“鸿儒”,实非溢美 姚先生最重视通才教育,认为没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就不能成大器。能通方有识,有识方有悟,有悟方能确定自己的选择,逐渐形成特色和专长。姚先生的讲习之道,注重弟子们的个性、爱好、特长,从不强加于人,而是尊重、爱护学生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他在给自己的学生梁归智教授的《石头记探佚》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我们必须有个好学风,那就是在明确的共同总目标下,充分发挥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主观努力,充分利用每一个问题上可能得到的客观资料和条件,作出自己的新贡献。而绝不为个人的爱憎所左右。”姚先生本人不喜欢《红楼梦》,但对梁归智研究《红楼梦》的选题同样加以支持和指导。试想,如果当年先生否定了梁归智的选题,那还会不会有当今的红学家梁归智呢? 其二,贵“讲”重“习”的知行合一观 贵于讲,是说要讲得精,讲得严谨,讲出新意和创见,并且要讲到恰到好处而后止:“引而不发,跃如也。”重于习,是说讲者也得“习”,即不断地围绕教育的内容进行科研实践,以至于承担科研课题。以讲启习,以习促讲,互动共进,螺旋上升。文集中的“论学篇”,即是姚先生围绕教学进行科研实践的成果。无论是论文、序跋,还是札记、书信,皆有真知灼见。或提出新问题,或解决老问题;或提出新观点,或破除旧结论;或揭示新资料,或否定伪证据。极富原创性。惜墨如金,故篇幅不长;言必有据,故说服力强。博学多识,故能旁征博引;慧眼识珠,常于沙里淘金。如《论治诸子》、《论苏轼知不知音》、关于《诗经》和唐诗的独到解读等文章,均使读者有“焕然冰释”之感 其三,“五以、五不”的人格养成 1939年,姚先生在安徽泗县柏浦创办了“汉国学讲习班”,并亲自为师生制定了“教条”,即:“以正己为本,以从义为怀,以博学为知,以勇决为行,以用世为归。”“不苛于人,不阿于党(朋党之党),不囿于陋,不馁于势,不淫于华。”姚先生说:“所谓教条,非教条主义之教条,实为教学的培养目标。”“五以”中以“正己”为本;“从义”是说信仰真理,追求正义;“博学”是说识今知古、会通中西;“勇决”是说言必信、行必果,义无返顾;而以“用世”为归宿,即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这是从正面讲人格的养成。“五不”则是从反面讲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和气节:不苛求于人;不阿附朋党势力;避免孤陋寡闻、故步自封;不向邪恶势力妥协;不沉溺于淫逸享受而玩物丧志。这实际上可以认为是将马克思讲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化。抗日战争期间,姚先生与同门柏君在安徽泗县组织抗日游击队,联合志士英雄“重整旧江关”,正是其“五以、五不”主张的光辉实践 其四,不破不立的育才观念 文集中的“诗词篇”有一首诗题为《清明有感》:“清明才见草生芽,北国难开二月花。寄语东风须着力,但期新绿接天涯。”这首诗写于1986年,正当“文革”后第一次评定高校教师职称之际。在写这首诗的同时,姚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破除专业职务评审中的论资排辈》一文,影响很大(见《姚奠中讲习文集》)。当时“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已走上工作岗位,虽然他们教学、科研的成果都名列前茅,但资历甚浅。申报高级职称时,有的人主张论资排辈,年轻人靠后,再等几年也没关系。姚先生从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主张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寄语东风须着力”,一语双关,不仅是希望东风早绿江北岸,祖国大地春满园,更主要的意思在于:企盼党的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