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达微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达微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潘达微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说起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稍有近代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而懂得“黄花岗”名称由来的人,恐怕不是很多,懂得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骸是由潘达微收殓安葬于黄花岗的人,可能就更不多了 潘达微何许人也?他是怎样把七十二位烈士的遗骸收葬于黄花岗的呢?在黄花岗起义100周年之际,笔者根据掌握的史料,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潘达微,字铁苍,号影吾,广东番禺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其父潘文卿,是清末一位武官,是广州市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少年好学,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颇有才华,长辈们都为他感到高兴,希望他沿着科举取仕的道路走下去。但是,他没有顺从长辈的意愿,尤其是成年以后,目睹黑暗的现实,产生了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逐步接受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走上了投身社会改革的人生道路。他瞒着父母,与革命党人联络,四处奔走,秘密活动 1905年,潘达微和陈垣(解放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高剑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廖子平(同盟会著名宣传家)等人,在广州创办了石印版的《时事画报》,发表针砭时弊的作品,揭露清代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为改革不合理的社会鼓与呼。《时事画报》被清政府查禁后,潘达微仍醉心于民主、共和,参与反对清廷统治的活动。其父得知后,甚为恼火,劝他专心读儒家经籍,放弃参与“议论时政”活动。他却表示,决不做经学禁锢的“书蠹”。为了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潘达微对新婚不久的妻子陈伟庄说:“国与家,国为先。男儿报国宁可玉碎,不可恋家求瓦全。”温顺的妻子见他决心那么大,只好表示随着丈夫。于是,潘达微带着妻子,毅然跨出了潘家大门,在广州市的河南区租了一间狭小的房子安家 1908年,潘达微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他一边教学,一边开展革命活动,利用在广州南武公学、培淑女校等学校任国画教员之便,在学生中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发展男女青年加入同盟会。他还和高剑父(中国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等人一道,到当地寺观、医院、福音堂和村落等处设立机关,并在广州市河南区保安社附近的保光里,创办了一所“美术磁窑”,实际上是同盟会秘密活动制造炸弹的场所(见《广东文史资料》第33辑)。又在广州河南漱珠桥担杆巷“阿钜裱画店”二楼设立秘密通讯处,取名“守真阁”,以美术活动为名,开展发展会员、扩大组织、加强同各地同盟会会员联络等活动。后来,“守真阁”成为策动1910年庚戌新军起义的机关之一。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前,潘达微又和陈树人、邓慕韩等人,在广州创办了《平民报》,抨击时政,鼓吹革命,为同盟会举行武装起义大造舆论。当时,潘达微租住的家成了同盟会会员聚会和举行秘密活动的场所。妻子陈伟庄在丈夫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活动,冒着生命危险,筹集武器弹药,偷运进城为武装起义做准备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一阵阵海螺声划破广州市上空,经过积极筹备的广州起义终于爆发了。黄兴亲率130名队员组成“敢死队”,臂缠白布,携带枪械炸弹,直扑两广总督衙门。他们击溃卫队,冲入衙内后,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越墙逃跑,便放火焚烧总督衙门,接着分兵攻袭督练公所等处。起义军在东辕门、小北路等处与清军水师提督李准的大队遭遇,立即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起义军英勇杀敌,奋不顾身,前仆后继,以寡敌众,顽强地坚持了一夜。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 起义失败后,牺牲烈士的遗体暴弃在越秀山麓至双门底各街道上。当时,清军戒备森严,为搜捕革命党人,下令闭城3日,凡是没有辫子和来路不明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同时还到处张贴通缉告示:“抓到一名革命党人,赏大洋一百块。”整个广州城笼罩在恐怖之中。清朝当局为了杀一儆百,恫吓市民,还故意将起义军的尸骸暴弃街头,一直到农历四月初三,才通知广仁、爱育、方便、广济等善堂,派出仵工,将烈士的遗体收集,运到咨议局前的旷地(现属黄花岗烈士陵园范围),分十数堆放置。烈士们有的折臂洞胸,血肉模糊;有的被铁链捆绑,两三人为一束(估计是受伤被俘后遇难者),其状惨不忍睹。这些烈士的遗体葬何处?当时,南海、番禺两县的知事协商,开始想葬在狗头山,后又拟葬于东门外处决犯人的臭岗(处决后的犯人被扔到大坑里,盖上浮土,臭气弥漫,途经者不得不掩鼻而过,故当地人称臭岗)。尚未暴露身份的潘达微听到这一消息,心如刀割,义愤填膺,皓皓侠骨岂能与犯人同葬一处!他为“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色变”(孙中山语)的起义英烈而自豪,于是决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出面殓葬烈士遗骸。他四处奔走,首先到方便医院,找该院总理商量,又到各善堂商洽,请求、说服他们施棺施地,妥葬烈士。然而,在那腥风血雨,人人自危的日子里,他们惧于反动当局的淫威,恐受株连拖累,都不愿出力。无奈,潘达微只好向自己的世交好友、清乡督办江孔殷求助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