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集在党旗下著名文学艺术家们
聚集在党旗下著名文学艺术家们在国难频仍、民生多艰的旧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过长期而艰难的探索。这些为人民大众潜心创作服务的文学艺术家们,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怀和珍视的对象。对这些难得的人才尊敬有加、赤诚以待、视为知己并充分焕发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引导、鼓励、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态度。
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
当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生前在谈起自己的革命生涯时,曾经无限感慨地说:“我的命运是跟党在一起的。”青年时代,丁玲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开始向往光明,追求进步
1923年,丁玲和好友王剑虹从湖南来到上海,先后在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读书。早期中共党员、社会活动家和理论思想家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等人都在此任教。很快,瞿秋白以他横溢的才华、渊博的知识,成为丁玲的良师益友。当时的丁玲虽然渴望追求真理,决心在文学的道路上充实自己,想做一名正直的文学家,但她还没有产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后来她曾说:“过去曾经不想入党,只要革命就可以了。后来认为只做一个左翼作家也就可以了。”当时尽管瞿秋白非常喜欢这位坦荡率真的女学生,想精心培养她,使她尽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但丁玲却一再表示她“喜欢自由,要怎样就怎样,不愿受党的束缚”
就在这时,王剑虹不幸病故,这对丁玲是个沉重的打击。意志消沉的她离沪赴京。在北京,她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他们在一起谈社会、人生、文学,共同的爱好与志趣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他们相爱并组建了家庭。这个时期,丁玲虽然阅读了许多中外名著,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但由于远离了熟悉的朋友与革命队伍,她仍然感到苦闷,思想上陷入“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之中。她只好把小说当成精神上的朋友,每当苦恼袭来时就埋头读书。她感到心头涌动着不少话想倾诉和呐喊,但又找不到知心朋友倾诉,无奈只得靠笔抒发对封建势力的愤怒和反抗。之后,她依然在革命风起云涌之时观察、思考、徘徊、写作……她的作品《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在了叶圣陶主办的《小说月报》上,她把自己的追求和希望寄托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给了广大读者以信心与力量
数年后,丁玲迁居上海,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作品影响越来越大。1930年,她和胡也频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她“从XX年代末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向封建社会的抗议、控诉,逐渐发展、转变成为农民工人的代言人”。党组织非常关心这位女作家,同她建立了联系,并给了她很大的鼓励与帮助
1931年2月7日,包括胡也频在内的左联革命作家及其他革命者共23人,饮弹倒在龙华的荒野上…… 不幸消息传来,丁玲悲痛欲绝,她“想到他的勇猛,他的坚强,他的热情,他的忘我,他是充满了力量的人呵!他找了一生,冲撞了一生,他受过多少艰难,好容易他找到了真理,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他走上了光明大道。可是从暗处伸来了压迫,他们不准他走下去,他们不准他活……”悲痛之中,丁玲渐渐意识到,要挺起腰杆,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她说:“悲痛有什么用!我要复仇!……问题横竖是一样的。他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用他的笔,他的血,替我们铺下到光明去的路,我们将沿着他的血迹前进。”她愤然清醒了许多,变得更加坚强。她把刚满3个月的婴儿送回湖南老家,又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更残酷的斗争中。她曾找过党中央领导张闻天,要求到苏区去,但组织上考虑丁玲负责左翼机关刊物《北斗》的工作更合适,因而没有批准她的要求。此时的上海,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进步刊物屡遭查禁,左联书店被封闭,丁玲毫不畏惧,毅然挑起了创办《北斗》的重担
经过了多年的风风雨雨,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丁玲深深感到,党是自己的领路人,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坚强后盾,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爱护与培养,在革命的征程上,“只做党的同路人是不行的”。于是,1932年初,丁玲郑重地向当时文化界党组织的负责人阳翰笙提出了入党请求。对于这样一位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女作家,党组织满腔热情地接纳了她
同年3月,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党组织为丁玲、剧作家田汉等郑重其事地举行了入党仪式。主持仪式的是文委负责人潘梓年,瞿秋白也代表中宣部参加了这次入党仪式
夜晚,华灯初上,大三元酒家灯火通明,觥筹交错。没有党旗,没有会场,确实是个别具一格的入党仪式。这样的入党仪式,让丁玲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她回忆说:“我们全体坐在圆桌周围,表面上是饮酒作乐,而实际上是在举行庄严的入党仪式,我们每个人叙述入党的志愿。”
丁玲的入党志愿是发自内心的,每一个字都那么朴实、真诚而滚烫:“我愿做革命、做党的一颗螺丝钉,党要把我放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党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
瞿秋白此时内心的激动也是难以言状的,他回顾了丁玲的成长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