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越半个世纪半个地球友谊
跨越半个世纪半个地球友谊我永远也忘不了我踏上美国国土的第一天
那是1979年盛夏七月的一天。二十年前的1979年,无论对于中美两国关系,或者对于我个人,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
这一年的元旦,敌对了整整三十年的中美两国政府终于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年2月邓小平正式访问美国,引起世界轰动。举世的目光都注视着这一戏剧性的历史转变
难忘的1979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下定决心打破坚冰,登上“空军一号”总统座机,破天荒地首次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北京机场上的历史性握手,如今已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迈开第一步的标志载入史册
然而,从北京机场上的历史性握手到中美正式建交,这个“正常化”却经历了将近七年的漫长历程。中国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真正重新走上向前发展的正轨,由逆历史潮流倒退的“闭关锁国”,走向与世界接轨、兴旺发达的“改革开放”
中国社会那一段深刻的演变,即使在我个人生活这面小小的镜子中也得到了反映。和几十万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我也是1957年那场人为的“暴风骤雨”中的受害者之一。虽然某些人没有能如愿以偿地给我扣上一顶“右派分子”帽子,但至少也强加于我一个“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莫须有的罪名。从此,我就被“打入另册”,开始过着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另一种人”的生活,长达二十一年。“文革”中,我们全家还曾被“扫地出门”,赶到农村。只是从1972年以来,我个人的生活才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世上虽然往往“祸不单行”,但有时也会“喜事成双”。对于我来说,1979年成了终身难忘的幸运之年。新年刚过,我终于获得彻底平反,开始了新的政治生命。当时,中美刚刚建交,迫切需要交换常驻记者。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向我们单位提出,要借我出任该报的首任驻美记者,而且达成了协议。这样的双喜临门,给我们全家人带来的兴奋是难以形容的
那时候,中美之间尚未通航。由《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王飞和我以及报社的年轻司机贾梦醒组成的一个三人小组,不得不从亚洲绕欧洲,然后跨越大西洋飞往美洲。我们抵达中转站巴黎后,本来应该接着就换飞机继续前往美国,但热情的新华社巴黎分社的同志们留我们住一天,参观了过去只是在电影中见过的卢浮宫、凯旋门和艾菲尔铁塔
由巴黎前往华盛顿,我们乘坐的是美国环球航空公司(TWA)的飞机。这是我第一次坐外国飞机。除了我们三个中国人,机舱里全是洋人,通用的只是英语和法语。空中小姐们忙个不停,照顾旅客十分热情周到,甚至主动为旅客看护婴儿。为了让这漫长的旅途过得轻松愉快,飞机上还播放音乐和电影,这在当时的中国飞机上还没有,因此对我们也十分新鲜
下午3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杜勒斯机场。经过这样的长途飞行,再加上时差,本已疲惫不堪,但是,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的那种难以形容的兴奋,却盖过了一切。在汽车里,来接我们的使馆新闻官员突然告诉我:“有一盆鲜花已经在你屋里等着欢迎你呢!是你的美国朋友送来的。”我听了又惊又喜:这可能是谁呢?一时间,这个意外的惊喜完全占有了我的脑际,以至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也无心欣赏了。一到我们下榻的使馆招待所,我三步当作两步急忙走进我的卧室。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桌上那一盆盛开的郁金香,碧绿的叶子衬托着几十枝怒放的白色和粉红色鲜花,爽人的清香扑鼻而来。花盆上用金色带子系着一张小卡片,在印刷精致的图案画中写着这样几行英文字:
热烈地欢迎您,亲爱的老朋友,
愿您在新的历史阶段里作出更大的贡献!
您的兄弟般的友人
霍华德
爱德华
鲜花背后的历史
面对这不寻常的鲜花,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往事一幕幕又重现眼前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准确地说,时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44年,地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战时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坐落在这里。由于这里蓬勃开展爱国学生运动,又有“民主堡垒”之称。自1941年至1945年,我曾在这所大学就读。当时,中美两国正并肩抗日,以陈纳德将军为司令的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也驻扎在这座四季如春的高原城市,被人誉为“飞虎队”。海曼和贝尔,正是在这个航空队服役的两个年轻的士兵。我和他们最初就是在昆明认识的。我们之间的友谊,还蕴藏着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1944年的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西南联大中文系学生、同时又是当时还处于地下状态的联大中共支部的书记马识途,正在昆明市里逛书店。进来了两个美国士兵,东翻西看,似乎想找些什么,但一无所获,不免流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突然,他们发现马识途正在翻阅着一本英文版的《苏联文学》杂志(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这也被视为犯忌的“红色刊物”)。他们喜出望外地走了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