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民视角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平民视角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12月7日至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既是一个各国、地区和国际组织之间激烈博弈的交锋现场,也是一场各国媒体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大战,在旷日持久的会议谈判期间写出观点、内容让人耳目一新的报道并非易事。更何况西方媒体对于中国节能减排的批评之声一直不绝于耳,这种批评之声在中国政府宣布了到XX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XX年下降40%-45%的目标和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之后依旧存在。而且,其中很多批评内容部带有“己所不欲、强加于人”的特点。作为对外传播的新闻人,笔者通过向国外受众讲述中国平凡百姓的故事和心情,展示中国民众和政府对于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和所付出的真切努力。
国际峰会、民间视角
在采写稿件之前,笔者查阅了新华社同事和其他媒体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稿件,发现在分析各博弈方立场、背景链接、谈判目标展望等方面的稿件已经写得非常完备了。出于两个原因,笔者和同事最后决定以中国平民的真实故事作为稿件的切口
第一个原因是在北欧休假期间,笔者深受哥本哈根等地民众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和热情感染。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情形是,飞机将要在哥本哈根机场着陆前,海上壮观的风力发电场。据芬兰绿党的一位议员讲,他坚持不开车上下班,因为节能环保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当然,笔者在北欧也见到了民众一些不够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例如很多店铺的灯夜间不关,烤肉聚会和购买私家游艇也成为北欧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使笔者联想到,中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践行节能环保理念的,而这或许尚不为西方受众所知
第二个原因是来自与部门同事讨论时的灵感。在讨论中,新华社对外部经济新闻采编室主任徐兴堂老师提到了家里一个亲戚的有趣例子。这位来自河南信阳农村、65岁的赵某来北京亲戚家过冬,出于省电的习惯,他在厨房里做晚饭的时候竟然不开电灯。当徐问她为什么不开灯时,她的回答非常简单――“能看得见,干吗要开灯啊?”这个例子让笔者当时就觉得非常生动、鲜活,放在英文稿件的导语部分,对于西方受众将产生很强的冲击效果。笔者由此联想到,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勤俭节约美德在当今全球日益重视节能、“低碳”的今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笔者和同事于是决定抓住这样的节能人物作为切口,并融入其他的一些例子,做成几篇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稿子
中国版的节能故事
切入口确定之后,接下来是搜集写作素材。搜集行动包括:寻找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低碳族”;从豆瓣网上的“低碳生活”小组中寻找鲜活的例子;深入居民社区里找到节水、节电的何淑兰等例子。这些生动、活泼的例子成为支撑文章的重要素材和亮点
在XX年12月3日播发的《“小行为大改变”倡行低碳:让地球换一个活法》一文中,我们列举了女孩石肇媛、关少波等“低碳族”的例子
【原文:24岁的石肇媛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她眼中,“低碳”生活就是节约的生活。洗脸水冲厕所、手洗脏衣服、随身带水杯、出门乘地铁等都是这位北京女孩“低碳”生活的真实写照,而这种生活习惯她已经持续了两年
“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我能做的就是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如果大家都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它当作一种时尚,那么效果将是巨大的。”她说。】
【原文:31岁的关少波现任魔时网首席营销官。他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低碳族”,作为媒体人,他深知媒体的责任,决定从11月开始为配合哥本哈根会议在北京组织发起节能减排公益活动,“NC63”――“周末不开电脑63小时”就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大“低碳”宣传,把节能减排的意识传达到老百姓心中。】
在XX年12月15日播发的《中华民族传统节俭美德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一文中,我们列举了何淑兰、王琼、桂香梅等崇俭戒奢的例子,其中桂香梅拥有别墅但尽量不开空调的习惯非常具有典型性,也会让西方受众感到明显的反差效果
【原文: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的何淑兰至今仍然保留着把厨房洗菜的水用桶留下来,抬到卫生间去冲马桶的习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本来就挺缺水的,交得起水费和浪费水是两码事。”她还叮嘱自己的女儿不要浪费水,并把家里的电灯都换成了节能灯。】
【原文:在上海创业的王琼周末在她的投资人桂香梅的别墅里参加了书友会,夜里上海的气温只有十度左右,为了省电,大家没有打开中央空调,而是穿着羽绒服围坐在一起读书
“家里的别墅大概有XX年龄层的中国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用心和努力,从而提炼出“节俭并非仅仅为了省钱,而是节约资源和自发性的习惯”这一观点
考虑到对外报道的特点和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笔者在编写稿件的过程中尽量体现稿件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例如在《“小行为大改变”倡行低碳:让地球换一个活法》一文中,我们就采用了比较生动的导语开头,并使用列举权威统计数字的方式来体现小行为可以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