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视域下的编辑创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安全视域下的编辑创新

文化安全视域下的编辑创新【摘要】编辑作为文化安全的一线防御者,直接控制着出版物的表现样式与传播内容,型塑着民众的文化品格与学养层次,因此编辑在应对外来新生文化的时候,应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本文试从文化安全防卫的角度剖析编辑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文化 安全 编辑 创新 随着全球化步伐愈发加快,对话与合作渐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由此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益发彰显出其在国际交往中的纽带地位。跨文化交往一方面在推进消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形成和扩散上居功至伟,另一方面又引发文化侵略语境下的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侵略是一场“不带硝烟的战争”。它借助西方文化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领域的不断渗透,引起国人对原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判断和评估,甚至导致一些人对本土文化意识形态认同感的淡化和削弱。”①出版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脊梁,担负着文化产品由生产到完工的全部流程,攸关着国家文化的塑造。而编辑由于自身文化传承者的专业使命要求,也必将承担在文化危机状态下对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存在价值进行自救的重任。因为编辑文化职能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元素应该说是语言文字工作,这种基础性元素本身的内在要求使得编辑成为语言文字的把关人,努力维护语言文字生命力的纯洁和竞争力的连续。如果说语言文字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内容,那么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也对国家文化安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据国家有关权威机构的统计,XX年中国版权引进10894种,输出1517种。其中,图书引进9382种,输出1334种;期刊引进749种,输出2种;录音制品引进90种,输出1种;录像制品引进114种,输出2种;电子出版物引进155种,输出78种。”②版权逆差成为一个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 正如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的描绘:“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着我们的社会心志和行为模式。”③面对西方文化入侵下急遽发生变化的现代中国民族文化,构建文化防御体系的目标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编辑成为这场防御战中责无旁贷的核心角色,迫切呼吁编辑创新的呐喊也成为题中应有之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的编辑创新已成当务之急。本文试提出以下具体的创新途径: 一、利用多元文化形态,培植本土文化核心 多元文化形态与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包括家庭、婚姻、宗教、教育和种族关系等领域的新变化甚至与国际大背景紧密相关。正如在为迎接XX年的上海世博会而进行的上海城市文化再造工程中,华夏银行上海分行蔡臻欣先生所感喟的那样:“上海文化固有的广博的包容性,为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前提,但包容性的反面则意味着本土文化的退后。在似锦繁花的背后,我们似乎已很难再辨识出属于我们的文化之根。我们的文化资本还有多少?④于编辑来说,应该努力地去培植中国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本土内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可能是传统文化进行了整合或是发展了的一种文化形式。随着地域之间的界线模糊,本土文化已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它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可以说它是国际化的基础部分。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的多元文化精髓,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茶文化、武术文化、中医文化、戏曲文化等,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节日的传统习俗和礼仪,正在被国人渐渐淡忘。有人以端午节为例,呼吁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原文化形态。⑤正如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可特教授,就当时中医药的困境给予我们的忠告:“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对待,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⑥然而面对当下书业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流行文化,出版物中的大众文化不断涌现,消费文化、快餐文化无限膨胀,精英文化呈现逐渐减退和萎缩的态势,如果按此种趋势发展下去,传统文化也会渐渐失去自己的地位甚至消亡。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涵括传统的典籍,也包括传统的节日、风俗、习惯等等,节日因其蕴涵着一定的习俗,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此布什总统在对美国华裔进行新年祝福时说过:“农历新年是感恩与欢庆的特别时刻。自古以来,农历新年一直是家人辞旧迎新的时刻。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诸位也在发扬继承你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确保你们的家庭价值观、信仰和对传统的珍视世代相传。”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今天,中国人已经抚平一百年来精神的伤痕,现在的状态下我们有了更加平和的心态,和世界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二、改造外来文化,以普世价值为纽带 目前的韩剧文化潮流造就的韩流文化,催生了一批“韩流”书籍,这种宣扬对偶像无上崇拜的书籍本身与中国本土文化并不相契合,编辑在选择出书题材时,就要有所舍弃和有所改造,寻求外来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