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作家中的四朵金花(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外华文作家中的四朵金花(下)

海外华文作家中的四朵金花(下)“坐云看世景”的林湄 这一次,林湄以“荷比卢华文作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出席香港会议。所谓“荷比卢”,亦即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我对陈若曦、尤今的大名,早就知晓。对林湄,却有点陌生。然而在会议期间,通过跟林湄交流,很快就熟悉了。尤其是她知道我来自上海,说自己曾经在上海生活过,当时她的家在上海余庆路。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从“荷比卢”缩小到同一座城市。一天早上,我在“月光光”餐馆用早餐,她坐到我的对面,跟我聊上海,聊人生,聊创作,她的坦率和真诚,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林湄出生于1945年,比陈若曦小七岁,比尤今大五岁。她像尤今那样有着雍容华贵、举止大方的风度,却有着陈若曦那样起伏跌宕、艰难曲折的人生 阅历是作家创作的“资本”。林湄用一句高度概括、浓缩的话,形容她的人生之路:“我先后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殖民地的香港和资本主义的欧洲生活。”三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人生经历,铸就了她与众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宽度和高度,造就了她的作品的错综复杂的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林湄原名林梅。上海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以“林梅”的意境为她题写了这样一首诗: 岭上红梅得古馨, 高寒出手气无伦 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枝独先天下春 早年在社会主义中国大起大伏的经历,给林湄上了人生的第一堂“基础课” 林湄原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的书香门第、华侨世家。就在她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时,一位领导看中她华侨世家的背景,力劝她到农村插队当农民,以树“典型”。天真烂漫的林湄听从了,来到福清音西公社插队落户,果真成了红色的“标兵”,人称“南方的邢燕子”(邢燕子是当时中国北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标兵)。十九岁的她,在几千人的大会上谈自己下乡的体会,可谓大红大紫。林湄回忆说:“在我面前的都是鲜花,都是国家对我的期望和祝愿,我就好像被一条红锦带包裹着。”她也因此在1966年被保送到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1966年是中国那场疯狂的“文革”风起云涌的年代。林湄在“文革”风浪中几乎沉没,因为她被诬指为“黑标兵”,从天上重重地摔到地下,从大红大紫跌为大难大悲。这是林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劫难 林湄不得不离开北京,颠沛流离于福建、广东、上海。幸好林湄有着家族的华侨背景,才得以跳出“文革”火坑。已经结婚的她,在1973年与丈夫一起从上海前往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从社会主义社会“跳”入殖民地社会。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1973年,陈若曦受不了“文革”的肆虐,也与夫君一起从中国内地来到香港。她们当时并不相识 林湄在香港的命运是不幸的。花花绿绿的香港虽然没有红卫兵的狂嚣,却充满尔虞我诈的陷阱。丈夫的离去使她蒙受了一记重锤,她遭受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劫难。如她所言:“我是想做贤妻良母而不得,因为我丈夫不领情;他原来和我一样,也是很有理想的,但到了香港这个花花世界,一下就滑到另一个极端去了。”不得已,林湄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香港艰难度日。为了谋生,她当过金表厂工人、珠宝售货员、广告营业员,后来开始做生意。这时,她遭受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劫难――奸商把她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卷走。她欲哭无泪 人生三劫,使林湄饱尝生活的辛酸,不过这也使她的思想迅速走向深刻,走向成熟。她是坚强的。每一回被命运击倒在地,她都勇敢地爬起来,又一次从零开始。她从小就喜爱文学,读小学时在两次作文比赛中夺魁,十三岁时便开始发表诗文。这一回在百般无奈之下,一无所有的林湄拿起了手中的笔。她先是到香港《经济导报》广告部工作,开始进入报界。翌年出任香港中国新闻社海外部记者,从此她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林湄送给我一本她的人物特写选集《精神王国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访录》,XX年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林湄告诉我,这是她在香港中国新闻社担任海外部记者时期写的。这本书在1989年4月曾经由香港明窗出版社以《文坛点将录》为书名出版香港版。这本书是林湄的成名作。翻开这本书,诸多名人的名字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巴金、丁玲、冰心、梁漱溟、冯友兰、俞平伯、钱钟书、夏衍、萧乾、冯牧、杨沫、王蒙、范曾、刘海粟、陈景润……林湄能够接连采访这么多大家,足见她作为记者的采访功力 林湄说及当时的采访经历:“最难采访到的是钱钟书先生,听说他连英国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都断然拒绝了,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可是,他愈高贵独特,我愈想谒见。适巧遇到与他有交往、任职《文艺报》副总的吴泰昌先生,经他帮忙,我们做了不速之客。没想到,一切顺利,事后才知道,这是钱钟书平生唯一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 钱钟书笑称林湄的采访是“瓮中捉鳖”,林湄就以《“瓮中捉鳖”记》作为钱钟书专访的标题。在采访中,林湄问钱钟书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钱钟书反问她是否知道萧伯纳的话。钱钟书依然保持幽默调侃的语调:“萧氏说诺贝尔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