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修建天兰铁路的日本技工
修建天兰铁路的日本技工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羁留在中国的日本战俘与侨民共三百余万人。经过一年多的大遣返,大多数日本人被遣送回国,但仍有部分日本技术人员被当局留用,其身份亦顺应大时代潮流而变化。建国初期中国西部天兰铁路的修筑,便与一批日本技工紧密相联
1950年冬天,寒冷的一个下午,西北门户的天水车站老站房前,从数节棚罐车辆组成的“专列”上走下许多人来,他们纷纷用新奇惊讶的目光瞅着白雪覆盖着的南北山梁,瞅着脚下陌生的黄土地。随后,他们向前来迎接的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宝天机务段、天水车站的领导展示了自己的调转信函。仅从服饰装束和语言、肤色,你绝对看不出他们是日本人。因为,基本不用翻译,这些日本铁路技工大都会讲一口略带东北口音的较为流利的汉语
这是《天水机务段志》描述的关于日本技工来到天水的一个场景。XX年岁初,记者访问了《天水机务段志》主笔、《西北铁路早期在天水史话》作者张福平。他在修志的过程中接触到这段历史,并为此走访了当年曾与日本技工共事过的中国人,还查阅了天水机务段保存的数十份日本技工档案,上面记载了日本技工到来的日期:1950年10月、1951年1月,连同日本技工的家眷在内,当时共有XX年龄约在30岁至40岁之间,最小的日本技工年龄还不到XX年4月13日的《甘肃日报》上,题为《秦州不了情》
特殊优待
“日本投降之后,滞留在东北三省的日本人基本上在1946年5月至10月间被遣返回国了。当时国民党当局留用了原伪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所属的一部分技术人员,解放后这部分官兵参加了解放军。”作者风清在《敞开祖国的西大门――天兰铁路修建记》里记述了日本技工的来源。该文援引了当年参加天兰铁路修建工程的日本技工南谷正直的自述文字。南谷正直回忆,1950年10月,他和其他几百名被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接到命令,一路辗转开拔到了目的地――中国西北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城,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的故里――天水
不过,根据《天水机务段志》主笔张福平的回忆,在采访那些曾与日本技工共事的中国工友时,没有人提到这些日本技工是否参加过解放军。他强调,这些日本技工并非战俘。他们在青少年时,就在日本本土接受过较为系统的正规教育,后来又在沈阳、大连强化受训,具有较高的专业和文化素质,一直从事技术工作。被卷入侵华战争的日本技工最终成为了受害者。日本战败,这些技术人员被遗弃在中国,一度颠沛流离,境遇悲惨。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东北解放后,他们被吸收进铁路系统,日后又被调转到西北,参加西北铁路建设
日本人来到甘肃时,曾担任过陇西机务段段长的郑子祥那时还是小孩子,1952年,4岁的他跟随母亲来到陇西。当时中方技术人员奇缺,1951年,郑子祥的父亲郑朝银从丹东机务段技术室调到陇西机务段筹建处任技术员,也是陇西机务段中为数不多的中方技术人员。郑子祥认为,当年日本技工的技术水平是高于父亲的,父亲郑朝银实际上起到了监督作用
郑子祥至今收藏着一幅早年间的铁路设计图,这幅图的全名是“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天兰线陇西工程段陇西机务段内检查坑设计图”。天蓝色的图纸上,十分清楚地标记着如下字样:“设计者:蓬田;绘图者:品川;审核者:熊耳;科长:郑朝银;核准日期:1951年12月1日。”
谈起图纸上的几位日本技工,郑子祥回忆,他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日本技工的家属为丈夫送饭的情景,她们都穿着高高的木屐,咔叽咔叽地行走着,对丈夫毕恭毕敬。孩提时的郑子祥觉得很好玩,“和中国人生活习惯不一样。给丈夫提着工具箱,送到单位,鞠躬再见,下班再去接丈夫。”
日本技工刚到天水时,都是租住民房,或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为妥善安置这些日本技工,半年后,就在北道埠道北铁路职工医院后面,建好房子供他们集中居住,取名为“铁路工房三院”。兰州铁路局原陇西机务段退休工人周荣太现已77岁,他曾经参加过建房的工作。周荣太向记者介绍,新建的房屋除带小厨房外,内室还分走廊、套间、储藏室、卧室等,充分考虑了日本人的生活需求,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布局合理、十分舒适。而这些住宅全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是当时天水最好的房子
日本技工在食物供应上也受到特殊照顾。郑子祥告诉记者,“他们吃得比我们好,大米、白糖,只有日本人有,中国人没有。”
日本技工逐渐安定下来,他们的孩子直接进了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日本人很注意劳逸结合,利用休息时间举行运动会,并举办具有日本风味的樱花会。日本技工中间,有许多人信奉佛教,是很虔诚的佛教徒,有时也会举办一些佛事活动
不过,也有人用书信方式偷偷辗转投书日本报纸,如北道工务所的一名日籍工人,写信说在中国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受到了许多日本技工的批评
日本籍的劳动模范
“我们和中国工友携起手来,一起战胜严寒酷暑,为工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