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转向-当代法学.pdf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转向-当代法学.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转向-当代法学

当代法学(双月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第$ 期(总第$*. 期) ! ! ! ! !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实践转向 刘国利! 吴镝飞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 [摘! 要]在社会转型中,我国环境法就必须在实践方式上实现自觉地更新与转换。中国环境法 治应该在以下方面实现创新:借助利益引导机制调整人的生态行为;通过利益补偿机制来实现环境治 理;通过自然物权利保护机制实现 “生物圈的团结”;通过克制有害于生态的需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重视乡土文明的功用,减少环境污染。 [关键词]环境法;风险社会;乡土文明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刘国利 ($/. , ),男,汉族,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吴镝飞 ($/#/ , ),汉 族,河北沧州人,河北联合大学法律系讲师。 ! ! 作为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而存在的法律始终是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其逻辑起点的。换言之,法 律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都要源自于人的现实生活,因此法律只有与社会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它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并实现它的目的。当下的中国正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具体说正发生着 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从民族国家时代向全球化 时代的转变。在这种社会转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越发显 著,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环境法制 的功能并提升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必须摒弃传统的 “先发展后治理”的被动发展模式, 进而开发出一系列能应对风险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全球化社会的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新问题的 策略与方法。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调整生态关系、保障环境安全的主要手段的环 境法应该适应这样的要求并有所作为。[$](0$/ )欲如此,我国环境法就必须在实践方式上实 现自觉地更新与转换。 一、借助利益引导机制调整人的生态行为 追求现实的物质利益是人类最一般、最基础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 泉。经济学上将每个人都定义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经济人。人的这种自利的本性决定 了通过利益手段调整人的生态行为是有效的,事实证明,通过利益引导的方式要比传统的单纯依 靠强制的方式治理环境问题更有效。具体表现为: ·$*. · 当代 法 学 一方面,通过法律的方式使实施有益生态的行为的主体得到利益或利益不受损失,使之得到 鼓励。首先,应当鼓励有益生态的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 技术和工艺,对于开发可再生资源 (如雨水资源、太阳能、风能)的行业给与减免税的优惠待 遇。对于废弃资源回收行业,不仅可以减免税,还可以给予财政补贴的优惠待遇。其次,将保护 生态列入公务员考核指标,考核结果影响其升迁,将保护生态与公务员的利益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使实施有损生态的行为的主体付出代价,使之得到抑制。在一般情 况下,人们 (包括商家和消费者)关心自己利益和便利的愿望比关心生态保护的愿望更强烈。 只有让有损生态的行为付出代价,有损生态的行为才会得到有效的遏制。例如,法律可以利用人 们节省费用的目的控制塑料包装袋的使用。如果商家提供免费的塑料包装袋,大多数消费者不会 克制包装袋的使用;如果包装袋收费,大多数消费者就会倾向于减少包装袋的使用。法律只需禁 止商家提供免费的包装袋,消费者就会为了节省购买包装袋的费用而减少包装袋的使用量。在本 立法例中,法律利用人们节省费用的想法,实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所用手段既符合以人为本的 要求,又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失为上策。又如,追究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的法律责 任 (如行政法和刑法对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处罚)。这也是减少此类违法犯罪的途径之一。再 如,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