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民事诉讼法与公证法的关系: 二者联系突出表现在公证活动和公证文书对诉讼的支持作用 即: 1、公证文书的证据力和证明力 2、诉前证据保全 3、公证文书的强制执行效力 (3)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与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经济法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民事诉讼法 14级 关于本课程的考核 平时(15%)+讨论课(25%)+期末(60%) 平时分构成: (包括考勤(8次/学期)、课堂表现、作业(1-2次/学期)等); 期末考试:闭卷,主观题与客观题 参考书目等: [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江伟:《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齐树洁:《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可参见张榕、左卫民、何家弘、卞建林、肖建华、柴发邦等学者的文章 第一讲 民事诉讼法概述 本讲内容: 一、 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二、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三、 民事诉讼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一、 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 (一)民事纠纷 纠纷:社会主体之间的一种利益对抗状态 民事纠纷: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或民事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冲突或者对抗行为。 1、民事纠纷的特点 主体之间的 平等性 民事权利义务或者民事权益为主要内容 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平等主体之间) 2、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缓解、消除民事纠纷的一整套制度和方法 解决纠纷的方法更替及交叉: (以纠纷解决主体的性质区分) 自力救济—自决、和解 社会救济—(诉讼外)调解、仲裁 公力救济—民事诉讼、行政裁决(法定情况下) 3、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接近正义” ACCESS TO JUSTICE 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二、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 包含: 1、诉讼活动:法院的审判活动、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 2、诉讼法律关系:法院与诉讼参与人之间 1、民事诉讼的特点 民事诉讼的特点: 法定性 广泛性 被动性 权威性 严格程序性 被动性: 民事诉讼中“不告不理”原则的体现,区别于刑事诉讼中的国家公权力“主动干预” 2、民事诉讼的模式 (1)概念:支持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种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的抽象形式。 民事诉讼模式的核心问题是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关系问题 典型模式:当事人主义V.S职权主义 (2)各种模式的内涵 当事人主义: 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继续主要由当事人决定,裁判对象仅限于当事人请求的范围,证据资料主要由当事人提出。 ——当事人的积极,法院的被动 职权主义: 法院对程序的启动和继续、裁判对象的确定、证据资料的调查收集等方面均具有主导权。 ——法院起主导作用 (3)民事诉讼模式的划分及其根据 当事人主义模式和职权主义模式 划分根据: 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继续 裁判的对象 证据资料的来源 主要区别在于:在上述三个方面, 是尊重和强调当事人的作用还是尊重和强调法院的职权作用。 (4)对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评价与完善 1991年民事诉讼法典的修改: 当事人主义的强化和职权主义的弱化 两大模式各有利弊, “过犹不及” 我国的选择——两大模式的融合 3、民事诉讼法 (1) 概念: 狭义:民事诉讼法典,即国家最高权力机 关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 广义:还包括其他法律中的民事诉讼规范 (2)民事诉讼法的多重性法律特征 关于民事诉讼法性质的争论: 传统理论:部门法、基本法、程序法、 部门法特征——仅仅是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 基本法特征——仅仅表明民诉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效力和地位 ∴ 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从个性上讲,民事诉讼法具有: 程序性 ——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性规范,具有很强的严格规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导数应用探究.ppt
- 《心有他人天地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探究.ppt
- 3等级医院创建中文档建立的方法及实施要点探究.ppt
- 《心中的红领巾》主题队会探究.ppt
- 《心中有他人》公开课探究.ppt
- 1电路和电路模型探究.ppt
- 3第八章FTIR2探究.ppt
- 《心中有他人》探究.ppt
- 1电路基本概念、定律探究.ppt
- 《新编高职语文》教材(一)02孟子(三章)探究.ppt
- 《GB/T 32879-2025电动汽车更换用电池箱连接器》.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1649.2-2025粒度分析 图像分析法 第2部分: 动态图像分析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20899.9-2025金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33820-2025金属材料 延性试验 多孔状和蜂窝状金属高速压缩试验方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 《GB/T 45910-2025信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模板保护方案的性能测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