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
文化外交与中国软实力
中国具有古老文明,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张骞出使,玄奘求法,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通过建立 HYPERLINK /2012-05/22/contenthtm \t _blank 孔子学院等方式,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的有效途径。2004年11月,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举行挂牌仪式开始,到2008年,中国已经支持在全世界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所孔子课堂。2008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注册学员13万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次,140多万人参加。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150多个学校和机构目前已经提出申请设立孔子学院。通过这些孔子学院,更多的人在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把奥运会看作是中国了解世界和对外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提出,“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举办多个奥林匹克文化节,通过举行展览、论坛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加深中国人民对奥运文化的了解。在奥运火炬穿越5大洲的传递过程中,通过举世注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奥运期间的各项文化活动,世界都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奥运精神随之注入中国文化。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又一平台。冷战结束后,中国增加了与国际展览局的联系,并于1993年5月成为国际展览局第46个成员国。在连续参加七次世博会后,中国于1999年成功举办了国际博览局框架内的专业性博览会—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2002年中国获得在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资格,其中的主题之一就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相信历史半年的世界博览会,展示中国的,吸收、了解好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优秀成果,优秀内容,通过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和谐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国家形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形象不仅是外部的表象,同时还衬托着内涵的外现。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只是城市建设的繁华与富丽,而更重要的则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国家精神的升华,包括传统文化、民族认同、国民素质、文化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而更多地体现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因此,如何正确客观地通过中国的文化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宣传中国,为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这个国际品牌不仅被世界各国和人民认可,而且能够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则是文化外交所担负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国门,中国文化也如潮水般地涌向了世界,文化外交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而且也加深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同时,文化外交在开展的过程中,也纠正了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存有的疑虑和偏见,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赞赏。因此,在21世纪,中国更加重视对外传播和文化建设,在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在大力打造具有匹配地位的软实力,塑造自身的良好国家形象。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加强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化潮流的进程,而且为中国的各项建设和外交工作争取了良好的国际氛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中国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社会的多样性文化,同时又蕴涵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因而文化外交在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时侯,也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如中国诸多海外项目的开展、孔子学院的建立与成功推广、京剧杂技中国功夫等海外表演、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效应等,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商业价值作用。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有形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且实现了无形文化的资产价值增值,在创新的基础上复合了文化软实力的有形与无形作用。文化软实力的打造,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通过传媒或者文化交流让世界接受一个文化悠久的中国形象上,而是通过“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文化产品(比如图书、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剧、演出),让世界民众作为消费者,由衷地信任中国、喜欢中国、向往中国,这才是中国文化外交的最高境界。
3月19—26日,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携母亲和两个女儿访问中国,此行被冠以“教育之旅”的标签,其效应却充满了外交意味。这次“第一夫人外交”,不但有助于促使中国更为灵活地开展多层次外交,将包括夫人在内的首脑外交与人文、公共外交相结合,而且还令中国国家和公众的积极形象透过米歇尔的博客真切地展现在美国公众眼前。这样看来,米歇尔此行也可以称得上是国家之间文化外交的又一重要样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