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安历史文化精粹-食工142 吕凤雪
淮安历史文化精粹 —食工142 吕凤雪 特色美食 软兜长鱼 长鱼因其色黄,通称黄鳝或鳝鱼,为江淮地区所盛产,特别是淮安一带,精于长鱼作馔。以长鱼为主料,花式翻新,可烹制出100余道佳肴,且一菜一格,各具特色,号称“长鱼宴”,其中尤以软兜长鱼最负盛名。据说此菜是由于烹制后嫩度极好,用竹筷一夹,鳝丝两头就会很柔软的靠在一起,形似小孩子的红肚兜,且能够将芡汁全部兜住,因此命名淮安软兜长鱼;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古时烫长鱼多用布袋盛装,扎紧口后下水锅烫制而得名。 历史篇 淮安自古有“一方水土养八方人”之说,淮河、大运河、古黄河、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从战国末年的楚韩遗民,汉初中原南下,武帝闽越徙淮;到东汉董卓之祸、洛阳人大举迁淮;西晋永嘉之乱,北方士族纷纷南下避淮泗;再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迁苏松杭嘉湖诸府十四万多户来淮。淮安渐渐成为中国南北汇聚的典型城市,江淮文化的杰出代表。两千多年来,淮安大地以最大的热情和爱意,拥抱、呵护与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八方汇来的儿女们,也创造了无数惊人业绩,为母亲增光添彩,给古老的大地带来青春活力,使淮安上空更加群星璀璨。 龚开 第一名: 开国总理——周恩来 第十一名——建安七子:陈琳 第二名:初汉三杰——韩信 第十二:瘦马画家——龚开 第三名:西游才子——吴承恩 第十三:爱国志士——李公朴 第四名:汉赋大家——枚乘 第十四:扬州八怪——边寿民 第五名:民族英雄——关天培 第十五:清代名医——吴鞠 第六名:晚清全才——刘鹗 第十六:甲骨四唐——罗振玉 第七名:抗金巾帼——梁红玉 第十七:大历才子——吉中孚 第八名:倚楼诗人——赵嘏 第十八:古文大家——鲁一同 第九名:苏门学士——张耒 第第十九:历算学家——卫朴 第十名:经学大师——阎若璩 第二十名: 京剧宗师——王瑶卿 乾隆御笔 康熙四十二年(1703)二月,康熙第四次南巡。至淮安城西门,李铠随驾。上遣问此中有学问人乎?学士以阎若璩对,巡抚副都御史宋公在侧云,长于考据。随传旨召见。以御舟行速不果。其时皇四子知阎,则邀相见,见则语极欢(阎谱)。原任布政司参政刘歉吉于淮上迎銮,年八十一矣。上书“雪作须眉”四字赐之。歉吉摹勒于石,因自号“雪作老人”。后横额嵌东门小校场地藏庵屋壁(《续纂山阳县志·杂记》),今存勺湖公园碑园内。 漕运历史 淮安楚州是南北水运枢纽,东西交通的桥梁。据《重修山阳县志》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船,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船不经此地,亦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属咽喉要地也。”当时,千万艘粮船衔尾而至淮安楚州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之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这样既解决北方粮米缺乏之苦,又大大缓解南方粮食年年丰收,食用不完,米价很低,百姓苦于“米赢而钱绌”的既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淮安楚州,使淮安楚州成为漕运、盐运集散地,客观上形成了在漕运史上的特殊地位。 自隋起,朝廷在淮安楚州设漕运专署,宋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在这里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 漕运之都 历史上曾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总督漕运部院,位于淮安市楚州区城区中心,占地约三万平方米,与楚州区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奇迹。 漕运总督府遗址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城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统管全国漕运事务的漕运总督的官署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严谨。2002年8月,淮安市楚州区在旧城改造中挖掘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在明清遗迹下3米处还发现有宋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