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活动教学漫谈(徐健)
活动教学漫谈 主要问题 一、活动教学的基本概念 二、活动教学的历史发展 三、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四、活动教学的实施问题 一、活动教学的基本概念 (一)活动教学的界定 1、活动的基本含义 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 2、活动教学的基本假设 知识类型 教学形态 课程知识的不同类型、特性对教学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课程知识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展开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庄周《天道》 两千多年前,庄周曾在《天道》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砍制车轮于堂下。轮扁放下椎凿,走到桓公跟前,问桓公:“公所读之书是什么人的言论?”桓公说:“是圣人之言。”轮扁问道:“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问道:“那么您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造轮之人岂敢随便议论,说出个道理来,否则必死无疑。” 轮扁说:“我是通过我从事的工作来观察的。以砍造车轮为例,做工太慢太细,就会甘滑而不牢固;做工太快太粗,就会苦涩而榫头难入。只有做工不缓不急,得心应手,才能恰到好处。其中的门道存于心中却说不出来。我无法明示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获得传授,因此我都七十岁了还在制造车轮。古时的人和他的不可言传的东西都已经消失了,那么您所读到的,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一类是演绎—系统性知识,它主要体现为客观事实与理论形态的概念、原理、命题、公式、定理及其内在的理论体系;一般地,该类知识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系统性,易于表征,可借助言语、符号确切地加以表述,其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阐述、学生系统接受内化为主要形式,它属于传授—接受式教学,我们称之为授受教学。 一类是经验—缄默性知识,如技能操作性、情感体验性、问题解决性知识。该类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活动性,它与个体的经验、直觉、悟性息息相关,可意会而难于言传,属经验—缄默性知识,其教学主要以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操作、实践、体验为主,它属于指导—活动式教学,我们称之为活动教学。 演绎—系统性知识 经验—缄默性知识 (命题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等) 授受教学 活动教学 (知识、基本学力) (技能、实践、智慧) 活动教学——一种基本的教学形态。它是教师指导下的,以技能性知识、情感性知识、问题性知识为基本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的实践性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基本特点: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整体性、创造性。 表现形式:动手操作、实验实习、游戏劳作、演讲辩论、问题探究、调研考察、艺术创造、论文撰写、毕业设计等。 活动教学概念中的“活动”具有多种层次和形式,不能简单理解为外显的动手操作。它包括从简单的实物操作到复杂的思维运演,既包括个体活动,又包括群体活动。 问题讨论:如何理解、定位活动教学? 狭义的理解与广义的理解 从属、封闭的(方式) 学科课程实施中的活动教学 自主、开放的(形态) 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活动教学 (二)活动教学的功能 1、知识获得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2、能力发展功能(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 “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它什么东西,但是却不能提供智力”,“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和培养,必须用自己的内部活动和努力来获得”(第斯多惠) 3、人格完善功能 人格培养、陶冶唯有通过学生的多种主体活动、践行、体验,才能形成、巩固和完善。 二、活动教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活动教学的历史发展 1、古代西方活动教学 整个原始教育仍以掌握直接经验的看、模仿、做为主要形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天然地融为一体。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学校大都广泛采用灌输的方法,强调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不注重引导学生思考。 中世纪时期,《圣经》与《教义问答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材,学校教学严重地忽视社会实践,强调心理体验和内心冥想,教师口授,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