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doc

  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 【摘要】 通过查阅古代医籍和当代医学文献,研究不同时期代表医家的有关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观点,追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以全面阐述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的历史发展。认为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认识和医疗实践由来而久,其指导理论、治则治法、方药运用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汉代张仲景首开温肾助阳法的先河,唐代孙思邈对温阳方药的运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宋金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明清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日趋完善。 【关键词】 消渴;温阳  温阳法,也即温法,是指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从而消除里寒证的治疗方法。温阳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我国历代医家对因虚而致的消渴提出了用温阳法治疗的观点,现疏理总结如下。   1《黄帝内经》是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战国以前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正式记载消渴病名,但出现了“消瘅”的病名。《黄帝内经》从五脏、虚实、病因病机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消瘅一病,且最早提出因虚致消的观点,如《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瘅”[1],《灵枢·本藏》则讨论了心脆、肺脆、肝脆、脾脆、肾脆等五脏脆,指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消瘅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另外在《素问·通评虚实论》记载:“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1]。说明患消瘅者多体虚肥胖。《素问·气厥论》还特别提到:“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1] 。以上论述为后世运用温阳法治疗消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汉代张仲景首开温肾助阳法的先河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张仲景弃消瘅而用消渴病名,并创制了肾气丸,首开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先河[2]。《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上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为主”,论述了下消的证治。若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水液下趋,因而“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3]。肾气丸在六味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桂枝、附子两味温阳药,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其阴阳并补并以补阳为主。肾气丸的创立,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温肾助阳常用的方剂,一直沿用至今。   3唐代孙思邈在温阳方药上的贡献   隋唐时期,具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中有许多用温阳方药的记载。如治男子百病,小便过多的失精方(内有巴戟天、菟丝子、细辛、杜仲、肉苁蓉、肉桂心、乌头等);治虚劳渴无不效之骨填煎(内有菟丝子、山茱萸、附子、巴戟天、肉桂心、肉苁蓉等);在“治小便不禁多方”又用“鹿茸二寸,踯躅、韭子各一升,桂心一尺,附子大者三枚,泽泻三两,浆服五分匕,日三”。另外,在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方。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在治疗“消渴病日饮一石水者”方中选用了附子,并提出应随春夏减附子用量。此外,孙氏还在众方中加减配伍了肉苁蓉、肉桂心、巴戟天、杜仲、菟丝子等补阳药物,用于消渴病的治疗[4]。   孙思邈在其另一本著作《千金翼方》[5]中也记载了大量治疗消渴病的温阳药物,如《卷第二·本草上·玉石部上品》中记载了紫石英,味甘辛温,止消渴;白石英,味甘辛,微温,主消渴。《卷第二·本草上·玉石部下品》则记载:磐石,味辛甘,大热,止消渴。《卷第二·本草上·草部上品下》记载:云实,味辛苦,温,无毒,除消渴。《卷第三·本草中·木部上品》中记载:松脂,味甘苦,温,无毒,除消渴。《卷第三·本草中·人兽部》中记载:髓,味甘温,无毒,止消渴。《卷第十五·补益·补五脏第四》记载的补肾汤,主消渴疽痔、一身悉痒等,方中有生姜、肉桂心、附子等温阳药。《卷第十九·杂病中·饮食不消第七》记载太一白丸主消渴等症,其组方就有狼毒、(肉)桂心(各半两)、乌头(炮,去皮)、附子(炮)等大温之药。《卷第二十八·针灸下·消渴第一》记载了消渴用灸法,等等。   熊学军.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历史源流述要第5期此外,同一时期的王焘也指出消渴病机在于“腰肾虚冷”,其著作《外台秘要·卷十一·消渴消中十八门》记载,“消渴者,原其发动,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味甘不变”[6] , 为温阳法的运用提供了依据。   4宋金时期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陈无择、许叔微,金代的刘元素等对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理论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创制了一些温阳的方剂。   宋代陈无择对肾虚致消的病因作了详细论述。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三消脉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