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第4章土壤环境化学.ppt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第4章土壤环境化学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 注:天然水的这 5.1.3 氮素的流失 我国目前氮肥品种主要是碳酸氢氨(称碳氨)和尿素,另外还有少量硫氨、氯化氨等。据已有资料表明:旱地土壤上,化学肥料施入土壤后,氨损失33.3-73.6%,水田土壤损失35.7-62.0%。不同的氮肥品种其损失量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氮素可通过以下途径流失。 (1)挥发损失: 20% 在pH大于7的石灰性土壤上,氮肥作表施,氨的挥发非常迅速。氨挥发后进入大气,除少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外,其余随风飘起,其主要部分被大气中的尘埃吸附。由于降雨作用,以干湿沉降物的形式重新回到地面,其中很大部分将进入地表水中,增加了水体额外的氮负荷。 (2)淋溶损失: 10% 试验结果表明,各种铵态氮肥和尿素施入土壤后,只要20天就可完全被硝化转化为硝酸盐,硝酸根不能被土壤吸附,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易被灌溉水和雨水淋溶至还原层。 (3)随水流失 稻田中的氮素还会随水流失。据研究,稻田施用氮素化肥后24小时内排水,损失氮10~20%,尿素大于碳铵,因为尿素要经过2~3天水解后方转化为铵而被水稻吸收或被土壤胶体吸附。在有串灌习惯的地区尤为突出。 (4)地表径流和冲刷: 15% 这是一个破坏性的流失途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施用的氮肥几乎100%流失。 氮素损失总量等于世界上全部氮肥的一半,价值60多亿美元。 5.1.4 氮污染 植物能从土壤中吸附过量的硝酸盐氮,这种现象特别发生在干旱条件下施肥过量土壤中,含有过量硝酸盐的庄稼会使反刍类动物中毒。 5.2 磷素在土壤中的迁移 5.2.1 土壤磷素的来源 天然来源: 磷的天然源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作用,许多岩石中所含的磷通常以PO43-形态结合至矿物结构中。当岩石风化时,这些磷酸盐大量溶解和变成可被植物利用,显然发育于不同母质的土壤其磷含量会有明显差异。 人为来源: 人为源主要是磷矿废水及施用磷肥。我国磷肥总产量约300万吨P2O5,其中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占总磷肥量的的98.02%.自然界磷通常是沉积循环。 5.2.2 土壤中磷的形态 (1)土壤中的无机态磷:几乎全部是正磷酸盐 根据主要阳离子性质不同,磷酸盐化合物分为四类: ①磷酸钙(镁)化合物 PO43-和Ca2+、Mg2+按不同比例形成一系列不同溶解度的磷酸钙、镁盐类。钙盐溶解度小于镁盐,但数量大于镁盐。土壤中常见的磷灰石为氟磷灰石(Ca5(PO4)3F)、羟基磷灰石(Ca5(PO4)3OH) 。 ②磷酸铁和磷酸铝类化合物 如在酸性土壤中,常见的粉红磷铁矿Fe(OH)2 H2 PO4和磷铝石A1 (OH)2 H2 PO4 ,它们溶解度极小,而粉红磷铁矿则更低。 ★ ③闭蓄态磷 磷在固定为粉红磷铁矿后,遇到土壤局部pH升高: Fe(OH)2 H2 PO4 + OH- → Fe(OH)3↓ + H2 PO4- 无定形Fe(OH)3 胶体在粉红磷铁矿表面形成一胶状薄膜,溶度积比粉红磷铁矿小得多,因此,胶膜对内部的磷起了掩蔽作用。 这种以Fe(OH)3或其它类似性质的不溶性胶膜所包被的磷酸盐,统称为闭蓄态磷。 ④磷酸铁铝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而成的磷酸盐类 这种磷酸盐成分更复杂,种类也多,往往是由化学磷肥作用于土壤成分转化而成。 它们很少存在于自然土壤中。而在耕作土壤中,由于它们存在的数量也不多,而且溶解度极小,所以对作物营养无多大影响。 (2)有机态磷 有机磷随土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层土又较次层土有机磷含量高。土壤中有机态磷主要有三类: ①核酸类: 核酸、核蛋白质等,在微生物酶系作用下,可分解为磷酸盐后才能为植物所吸收。 ②植素类: 植素是普遍存在于植物体中的含磷有机化合物,占土壤有机磷总量的1/5至1/3之间。 植素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可达10ppm左右,并且随溶液pH值升高溶解度增大。植素一般须先通过微生物的植素酶的水解,产生磷酸,分解步骤大体如下: ③磷脂类 是醇溶性和醚溶性的含磷有机化合物,也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才能成为有效磷。 以上几种有机磷含量约占总有机磷的70%左右,其中以植素磷和核酸磷二类为主,尚有20-30%左右的有机磷形态有待进一步查明。 ★ 5.2.3 土壤的固磷作用 土壤中各种磷化合物从可溶性或速效性状态转变为不溶性或缓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