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 - 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

文與哲 第二十二期 2013 年06 月 頁39~96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 《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 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 賴錫三 〔摘要〕 「體」在《莊子》,需以「道」來收攝,如以本體論層面說,則謂「道體」, 如以工夫論層面說,則謂「體道」。然《莊子》之道乃「無逃乎物」,「道體」 實為氣化流行的運動歷程之自身,必開顯為一物化流行之自然世界。「道」實為 「道行」之隱喻,不必給予永恆變化的力量運動歷程一超驗的「實體化」之奠基, 以為「行」之外,另有一能「使之行」的「本體」先在。換言之,「道」即為「道 行」,而道行即為「氣化」,故反對將道/氣分裂為本體/現象的二元。本文打 算從氣、化、行等角度來還原「道」的運動歷程性。解構了形上學模式的「道體」 之說,將「體」還原回氣化之隱喻和虛說。然而這並非取消了宇宙生化的活力, 而是反對競逐氣化之上的本源實體。這種對「道體」的解形上學之讀法,連帶地 會影響並決定《莊子》對「主體」、「身體」的看法,本文亦將由此說明《莊子》 氣化世界觀之下的另類主體觀和身體觀。最後,亦要由變化之道延伸至《莊子》 對人文的態度,而關鍵正在於語言,亦即《莊子》對文化符碼的批判治療與創造 活化上。 關鍵詞:莊子、氣化、主體、身體、文化、語言 本文為國科會計畫案NSC99-2410-H-194-114-MY3 的部分研究成果,特為致謝。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2 年11 月12 日,審查通過日期:2013 年5 月20 日 40 文與哲.第二十二期 一、道體的徹底解構:《莊子》的「氣化流行」與「物化差異」 許多學者都注意到,《老子》出現較多看似客觀表述「道體」的語句,(如 第 、 、 、 、 、 等章句),《莊子》則明顯轉向「體道」的實踐描述。 1 14 21 25 40 42 1如〈逍遙遊〉在描述道之內涵時,其實是透過體道(逍遙)經驗來傳達:「乘天 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无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類係屬真人體驗(境 界)者,必須立基在消除有待的主體轉化工夫:「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聖人无名。」2 〈大宗師〉的女偊,在回答南伯子葵有關聖人之道與聖人之才時, 其實也在描述工夫轉化與體道境界的匹配關係:「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 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 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 ,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无古今; 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3 徐復觀根據這種表述差異,認為這是《莊子》自覺將《老子》的形上學性格、 宇宙論走向,往主體收攝並轉向內在的藝術精神來落實。4從牟宗三的觀點看,他 也認為《莊子》將《老子》帶有客觀實有形上學的表述姿態,全部還原為實踐形 上學的主體境界。徐、牟兩位名家見解,有一定文獻根據。但倘若將《老子》分 散各處的工夫論章句,如第 2 章:「聖人處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 4 章: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第5 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 10 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无疵乎」, 第 16 章:「致虛極,守靜篤」,第 22 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第 48 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等等穿插各章句中 的工夫文獻,和看似客觀論道的語句合併觀之,那就未必適宜將《老子》道論語 句看成無關實踐的純粹思辯命題。反而應該考慮是否可將兩者(即工夫文獻和道 論文獻)打成一片,並試圖重講《老子》道體與體道的詮釋循環。倘若對《老子》 1 除了上述〈大宗師〉那一段:「夫道,有情有信,无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 古以固存…… 」的表述,看似純粹客觀描述道體之外,《莊子》一書,幾乎都是真人與道 論同時兼及的敍 述方式。原文可參[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1 年),頁246-247 。 2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逍遙遊》,頁17 。 3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大宗師》,頁252 。 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年),頁363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