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复习3(岳麓版必修二).ppt

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复习3(岳麓版必修二).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复习3(岳麓版必修二)

第三单元;单元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复习策略;4.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同时,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 5.复习应抓住以下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注意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理解三个“什么”:“是什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什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经验教训)。第二条线索即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包括背景——经济危机、调整的开端——罗斯福新政、调整的扩展——二战后各国的应用;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单元易错易混点;9.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10.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1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主题剖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B.内容;D.评价;思维拓展:全面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B.内容;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材料四 俄国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如何建立起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出于当时抵御国内外敌人的需要,同时也包含着列宁的一个愿望,即用强制手段废除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但实践证明,这条直接过渡之路在俄国走不通。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提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判断某项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在于: 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是否符合国情;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思维拓展:全面认识新经济政策;3.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C.影响:;《片面发展的经济》;启示;“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思维拓展: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名称 内容;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㈠不同结果: 中国成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㈡原因: ①指导思想不同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