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名人引领学生探究市二等奖 - 缙云中学.doc

2016名人引领学生探究市二等奖 - 缙云中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名人引领学生探究市二等奖 - 缙云中学

名人引领,学生探究 ----以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为例 缙云中学 丁雯静 历史组 【摘要】 探究课堂中活动的设置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形动),其真谛是师生、生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神动)。本文通过问题情境设疑----自主探究激疑----合作探究释疑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考和联想,拨动学生内在的思动、情动和心动,使探究真正做到形动和神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追求探究的实效性。 【关键词】 探究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什么是“探究”,《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所谓“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之义。显然一切努力寻求答案、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都是“探究”。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上学生的“探究”,大致蕴含着三重含义:其一,课堂上的探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其二,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其三,课堂上的探究为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服务。总之,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大致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探究式教学必须从特定的问题入手。也就是说,学生所要探究的对象是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有吸引力的。 2.实践性。探究性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设计是为了现有认知基础上向知识的深层次发展、思考,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去解决后一问;设问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步步深入。 3.合作性。探究式教学“既要有内部的思维操作,也要有外显的动手操作,更需要师生间、同学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合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1)你觉得汪仲洋对英国人的的认识对吗?为什么会有这样认识? (2)根据19世纪末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有什么特点? (3)两则史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采取什么对外政策? (4)近代史上哪一件历史事件完全改变了中国人“高傲”的态度? 情境设置2 毛泽东“世界的大潮……顺他的生,逆他的死。”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发生飞速发展。当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汹涌澎湃时,其他国家便感到了压力,于是就被迫实行变革,不得不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钱乘旦 设疑:正当中国闭关锁国的时候,当时世界的“大潮”却是什么? 通过上述两个情境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一个个认知矛盾:为什么中国人眼中的英国人长得如此奇怪?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人如此“强大”、“高傲”?凭什么如此“自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英地理上的隔阂、心理上的隔阂;更重要原因的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封建士大夫“贵中华、贱夷狄”思想。情境一和情境二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十八世纪的中国和英国形成鲜明对比,当中国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英国已走向现代化了,从而顺水推舟导出本课的主题:从毛泽东的视角来看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点拨激疑,自主探究 探究的第一步是设疑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可揭示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激疑则是认识矛盾,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过程。在都必须自始至终地学生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C60——90年代 目的:根本-维护封建统治 口号:自强、求富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活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结果:1895甲午战败—破产 影响:客观上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在比较中构建知识结构。 探究板块二:毛泽东眼中的李鸿章和康有为。 材料一:“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水)积之也不厚乎? 吾观合肥李氏,实类之矣。” “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等) 1907-1908年毛泽东读完冯桂芬所著《校邠庐抗议》,提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主张。----逄先知《毛泽东年谱》 提问:“大舟”是指什么?(清朝)张之洞发展重工业体现洋务派什么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强)《校邠庐抗议》什么思想影响毛泽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为中用”与“西学为用”目的上有何差异? 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材料三:士大夫阶级都以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