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迈向文化创伤理论 -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doc

专题一:迈向文化创伤理论 -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一:迈向文化创伤理论 -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

迈向文化创伤理论 杰弗里 亚历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 王志弘 译 当个人和群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抹灭的痕迹,成为永久的记忆,根本且无可逆转的改变了他们的未来,文化创伤(cultural trauma)就发生了。 我们在这里发展的文化创伤概念,首先是个经验性的、科学的概念,指出了先前不相干的事件、结构、感知和行动之间,有饶富意义且具因果性的新关系。但是,这个新的科学概念也阐明了一个浮现中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行动领域。藉由建构文化创伤,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在认知上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一旦辨认出创伤的缘由,并因此担负了这种道德责任,集体的成员便界定了他们的团结关系,而这种方式原则上让他们得以分担他人的苦难。他人的苦难也是我们的苦难吗?当寻思实情可能确实如此,社会便扩大了「我们」的范围。同理,社会群体可以(经常如此)拒绝承认他人创伤的存在,而且因为这种失败,而无法臻于道德立场。藉由否认他人苦难的现实,他们不仅推卸了自身对他人苦难的责任,还经常将自己苦难的责任投射到他人身上。换言之,拒绝加入我稍后会描述的创伤制作过程,社会群体便局限了团结的范围,让他人独自受苦。 日常语言与反身性 这个新理论概念的众多好处之一,在于它深深卷入了日常生活。整个20世纪里,首先起于西方社会,而后迅速遍及整个世界,人们都不断谈到,由于某段经验、某个事件、某次暴力或骚扰的行径,或仅仅是遭遇到突然或出乎意料的、有时甚至没有特别恶意的社会转变和变迁经验,就蒙受了创伤(traumatized)。 人们也不断运用创伤的语汇,来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只是自己的事情,还涉及他们所从属的集体。我们经常提到,某个组织在领导者离开或过世时,某个统治政权崩溃时,组织苦于意外的命运逆转时,就蒙受了创伤。行动者在个人或集体环境突然以出乎意料且不受欢迎的方式转变时,宣称自己蒙受了创伤。 换言之,我们从日常语言里知道,这是有广泛经验,而且凭直观可以了解的东西。扎根于生活世界的土壤,让每个社会科学概念获得了滋养。秘诀在于获得反身性(reflexivity),脱离寻常经验下的意义,转向陌生的意义,让我们得以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创伤并非自然而然的存在;它是社会建构的事物。本书的作者群企图加以理解的,就是这种建构。 在让创伤变得陌生的这项任务里,创伤镶嵌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之中,这原本对提供初步的直观理解非常重要,现在却成了有待克服的挑战。事实上,我们确信,迄今为止学界有关创伤的研究,实际上因为来自日常生活的强大常识性认识而遭到了扭曲。其实,或许可以说,这些常识性的认识构成了一种“常民创伤理论”(lay trauma theory),相对于此,我们必顸建立比较理论的反身性创伤研究取向。 常民创伤理论 根据常民理论,创伤是自然发生的事件,损害了个人或集体行动者的幸福感受。换句话说,损害的力量——“创伤”——被认定来自事件本身。对于这种损害事件的反应——“蒙受创伤”——在感觉和想法上,被认为是立即而不假思索的回应。根据常民观点,创伤经验发生于造成创伤的事件与人性互动之际。人类需要安全、秩序、爱和连结。如果有事情剧烈破坏了这些需求,那么根据常民理论,人们无疑就会因此蒙受创伤。 启蒙思维 常民创伤理论有“启蒙”(enlightenment)和“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这两个版本。启蒙的理解指出,创伤是对于剧烈变化的理性回应,无论那是个人或社会层次的变化。行动者清楚觉察到引发创伤的物体或事件;他们的反应很清晰;这些反应的效果是解决问题且有所进展的。当坏事降临到好人身上,他们会很震惊、愤怒、愤慨难平。从启蒙的视角看,非常明显、甚至寻常无奇的是:政治丑闻是愤慨的原因;经济萧条是绝望的原因;自然环境的灾难导致恐慌;人身攻击引发强烈焦虑;技术灾难引起对风险的关切,甚至是惊慌。对于这类创伤的反应,则是致力扭转造成创伤的环境。对于过去的记忆,引导了这种朝向未来的思考。人们会发展出行动方案,个人和集体环境将会重构,最后,创伤的感觉会平息消退。 常民创伤理论的启蒙版本有个最近的范例,出现于亚瑟.尼尔(Arthur Neal)撰写的《国族创伤与集体记忆》(Nation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Memory)。尼尔在解释集体是否蒙受创伤时,指向了事件本身的性质。他主张,国族创伤的产生,源于“对于火山——犹如撼动社会世界根基的事件——的个人和集体反应。”一个事件之所以会损伤集体,乃因为它是个“非比寻常的事件”,这种事件拥有“爆发性的特质”,造成了“断裂”和“短时期里的…剧烈变化。”这些客观的经验特质“掌握了人口里所有主要次群体的关注”,引发了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