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极真的会出现臭氧洞

北極真的會出現臭氧洞? 2012年09月19日 來源:北京日報 科學家近來發現,北極地區同溫層雲的出現頻率越來越頻繁,它將引發破壞臭氧層的化學變化。 新聞背景 9月16日是“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近幾十年來,北極地區的臭氧總量是減少的,儘管這一帶曾出現驚險空前的臭氧低值區,但是未達到“洞”的標準。那麼,北極是否會出現臭氧洞?極地臭氧洞的出現會帶來哪些新問題? 南極科考隊員正在釋放一個熱氣球,以檢測當地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和溫室氣體排放量。 “低值區”未必就是“洞” 與南極的臭氧相比,北極的臭氧似乎更有幾分神秘感。特別是2011年春季,北極地區出現臭氧低值區,臭氧損耗創下歷史新高。 一時間,“北極首個臭氧空洞已經形成”、“史上最大北極臭氧空洞引發科學家擔心,面積大如美國大陸”等報道鋪天蓋地,眾說紛紜。 陸龍驊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多年從事極地氣象研究,曾5次赴南北極科學考察,對於極地地區的臭氧做了大量的研究。雖然此前國內外都有媒體報道“北極首現臭氧洞”,但他認為“很多媒體對此的報道並不確切”。 “從目前觀測資料來講,只有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北極上空及青藏高原上空出現過臭氧低值區,在某一地區相對其他地區來講臭氧總量的含量要相對較低,但從氣候平均值來看,沒有低於220多普森單位(DU)。嚴格意義來講,除了南極以外其他地區還沒有發現臭氧洞的存在。”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高登義研究員表示。 陸龍驊認為,“臭氧洞是有嚴格科學定義的,並不是所有的臭氧低值區都能稱為臭氧洞。”以南極春季出現的臭氧洞為例,“南極臭氧洞”至少有三個特點:一是臭氧數值低,應在220 DU以下;二是低值區(低於220 DU)範圍大,常超過百萬平方公里;三是低值持續時間長,常為2到4個月左右。 由此,他認為,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來講,不能說“北極首個臭氧洞已經形成”,迄今為止,在北極還並未出現過臭氧洞。 1979年(左)和2009年的南極臭氧層空洞對比圖。 北極出“洞”並非不可能 “關於南極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全世界各國科學家普遍接受的解釋是,南極臭氧洞是由臭氧消耗物質在南極特殊的氣象條件下形成的。”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研究員王維和介紹說。 南極臭氧洞是大氣動力、光化學和平流層冰晶雲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產物;也與大氣環流, 特別是平流層極地渦旋的活動密切相關。用大氣動力學、太陽活動及大氣化學等單個因素都無法圓滿地解釋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原因。 “南極臭氧洞的出現與人類活動關係密切。春季南極臭氧洞的出現,有兩個條件,二者缺一不可。”陸龍驊表示。 大氣中存在人類活動排放的氟里昂和濱化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人為因素), 是春季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基礎條件;春季南極平流層極地渦旋中的低溫( 自然因素),是南極春季臭氧洞形成的必要條件。只有在平流層冰晶雲表面吸附了大氣污染物質,才能通過光化學反應大量消耗臭氧,在南極春季形成臭氧洞。 陸龍驊指出,依據南極臭氧洞形成的兩個條件,可以解釋為什麼到目前為止,只是在南極上空春季出現了臭氧洞,在北極和青藏高原上空並沒有出現臭氧洞。儘管北極更加接近人類活動地區,北極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也比較高,但是北極地區不滿足或者很難滿足形成臭氧洞的平流層極渦中低溫的必要條件。 南極地區是一塊由海洋包圍的冰雪大陸,而北極卻是一片由大陸包圍的冰雪海洋。海陸分佈的差異,對氣候和大氣環流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陸龍驊看來,北極春季沒有臭氧洞,與北極春季平流層溫度高於南極春季、平流層冰晶雲等很少出現,以及北極地區大氣臭氧的本底值較高有關。 陸龍驊表示,雖然當前北極並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臭氧“空洞”,但是在1997年和2011年北極臭氧的化學虧損基本上達到了生成臭氧洞的邊緣,這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如果由於氣候變化,使北極平流層溫度更低,時間持續更長,那麼在極端情況下,出現北極臭氧洞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事實上,最近幾年發現,在北極地區或北半球中高緯地區,偶爾也會出現臭氧小洞。這種現象大都出現在冬季,且在北大西洋和北歐出現的次數比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區多,此外在我國青藏高原也曾出現過。臭氧小洞與天氣系統有關,是動力原因產生的,“小洞”的空間尺度大都在1000千米以下,維持時間很短,大多僅1到數天。臭氧小洞的產生原因與春季南極臭氧洞不同,而且其時間、空間尺度也無法與春季南極臭氧洞相比,不能相提並論,不能簡單地稱之為臭氧洞。 臭氧層恢復尚需數十年 北極臭氧低值區雖未達到“洞”的標準,但接近或到達了出現“洞”的邊緣,這不得不引起人們對保護臭氧的深度思考和關注。南極臭氧洞和北極臭氧嚴重耗損都在向人類再次敲響警鐘。南極地區除考察隊員外,沒有常住居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