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保障与劳动力供给

二、养老保险财务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两种研究思路:一种是以储蓄为中间变量,另一种思路则是不考虑储蓄这一变量,而基于经济增长的“黄金律”理论。 (一)以储蓄为 中间变量的分析 1、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eudson)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研究。 2、基金优势论者的观点。 (二)以经济增长黄金率为基础的分析 费尔普斯1961年发现的“经济增长黄金律”表明,如果对人均资本量的选择使得其边际产量(MPK)等于折旧率(δ)、人口增长率(n)和技术进步率(g)之和,那么,人均消费水平就会达到最大化。用公式表示就是:MPK=δ+n+g。 (三)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混合优势论 皮特.戴蒙德(Peter A.Diamond)等人在分析现有关于养 老金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得出结论:现收现付制 或基金制中任何单独的一种制度安排都不能保证满足实现黄金 率增长的条件。 深度阅读 1.Aaron, Henry, “Soci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In 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Income Maintenance, edited by Otto Eckstein, 1967,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 2.Feldstein, Martin,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2, No. 5, September/October 1974, pp. 905-926. 本章小结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源配置起着重要作用。 本章讨论了社会保障对储蓄、资本市场、劳动力等资源配置的影响作用、方向及传递机制,并讨论了社会保障制度如何通过储蓄等中间变量影响经济的增长的相关理论。 通过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保障政策决策过程中尽力避免资源的误配置,提升社会保障制度资源配置效率。 Thanks! * 第三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 第一节 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 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基金积累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储蓄的影响 一、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一)挤出储蓄论 西摩·哈里斯:社会保障的发展可能阻碍私人储蓄的增长。 莫迪里亚尼等人:提出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 马丁·费尔德斯坦:资产替代效应 ;引致退休效应 引起了两方 面的争议: 第一,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 第二,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戴南、斯金纳和塞尔德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持久收入越高的家庭储蓄率越高。 戴蒙德:根据世代交叠模型得出了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使得私人资本存量减少的结论。 如果一个国家通常存在着永久性收入状态的广泛的不平等,那么,由国家进行再分配以消除这种不平等将不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如果要消除的是暂时性要素方面的不平等,则有可能减少私人储蓄。 (二)挤进储蓄论 卡甘: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 卡特纳:以心理渴望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目标梯度假说。 泰勒和谢夫林:把心理学引入生命周期理论,形成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BLC),并提出了自我控制论。 本海姆和舒尔茨以及盖尔:对于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养老金对其他财富的替代效应是不同的。社会保障再分配会导致私人储蓄的增加。 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三)中性理论 巴罗质疑由生命周期理论得 出的社会保障影响储蓄的观点, 提出了“中性理论”。他认为, 只有当私人储蓄是消费者在一生 中的不同阶段进行的收入转移即 储蓄仅仅源于“消费动机” (consumption-motive)时, 社会保障才可能挤出私人储蓄。 赞同巴罗模型的学者 世界银行 述评 第一,资产替代效应是存在的,但可能会因受到资本市场 不完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差异和消费倾向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而被弱化。 第二,引致退休效应也是存在的,但其强弱在不同的国家或不 同的制度下是不同的。 第三,对于那些短视、认识到为养老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或者 自我控制力差的人,社会保障确实有促使其增加私人储蓄的作 用。 第四,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对私人储蓄既有挤出效应又有 挤进效应,其相对强度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储蓄习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