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丁若镛的《周易》解释及易理四法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 .doc

茶山丁若镛的《周易》解释及易理四法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 .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山丁若镛的《周易》解释及易理四法 -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

茶山丁若镛的《周易》解释及易理四法 金永友 (韩国 翰林大学) 一、序论 茶山丁若镛(1762~1863)是朝鲜后期有名的思想家,他提倡对六经四书进行经学研究,以指出当时被歪曲的知的观点并对国家社会进行改革。“穷经以致用”的思想(研究经传以将其应用到经世中去)虽是儒学原本的志向,但在很多情况下经世论只是停滞在原则论及观念水准上,与此相比,茶山的经世论则为了解决实质问题而提出了现实的具体的方案,这也是茶山与其他的哲学家相区别的特征。 对倾向于观念的思辨的性理学的炫学的侧面进行批判而整理成的茶山的学问体系是根据儒学的原则论由经学及经世学构成的。对六经四书的注释书及一表二书(《经世遗表》,《牧民心书》,《钦钦心书》)是构成经学及经世学的主要著作。 与当时的时代状况相联系,茶山想要把自己的学问观从现实志向性的实践性的古经中脱离出来。通过对性理学的怀疑和批判,茶山树立了与性理学不同的新的哲学思维体系,并以这种新的世界观为基础对古经的意义作了新的解释。随之,他的经学摆脱了对性理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探究,而实践性及经历性的要因获得强化,这在对经传的注释中也反映出了此种性质。 茶山研究《周易》的代表作有《周易四笺》,《易学绪言》及其诗文集中收录的信件和几篇短文。《周易四笺》根据他独创的名为“易理四法”易学理论对《周易》进行了解释。而《易学绪言》正是以此“易理四法”为基准对汉代以后的魏晋,宋,明,清的具有代表性的易学理论作了评价。 茶山的《周易》解释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根据“物象”,“推移”,“爻变”,“互体”四种易解释原理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一贯的解释。他将“易理四法”看作是《周易》解释的原理,因此对不以“易理四法”为基准的《周易》解释全部做了批判。随之像王弼,程颐川等批判象数易的义理易学者们成了最大的批判对象。茶山对朱熹的易学虽然没有进行直接的批判,但他的《周易》解释却与朱熹的《周易本义》完全不同。 茶山以“易理四法”为易翻译的原理,从这一点来看他的易学继承了汉代的象数的易的解释。但是茶山并没有像汉代的易学者们陷入繁琐的易学理论,而是根据“物象”,“推移”,“爻变”,“互体”四种解释原理完成了对《周易》的系统性的解释。与朱熹的《周易本义》相对比,茶山的《周易四笺》正是根据“物象”,“推移”,“爻变”,“互体”四种解释方法完成的。 本稿中,对茶山的“易理四法”如何以易解释为理论而系统化的历史性背景首先作了阐述。在介绍了“易理四法”的具体内容后,也阐明了以“易理四法”为根据的《周易》解释的特征。 二、春秋官占和“易理四法” 茶山发现对《周易》的新的解释方法,并将易确立为一个解释体系的契机是他在流配地通读了《春秋左氏传》以后。茶山流配以后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丧礼,茶山在研究丧礼的过程中阅读了《春秋左氏传》,而从在《春秋左氏传》中出现的官占的事例中发现了《周易》理解的端初。对于易,《春秋左氏传》可以称得上是最具权威的记录,这其中记录了利用易来进行占卜的事例,而茶山在分析这一记录的过程中也悟出了《易》解释的方法。 遂于春秋官占之法,时加玩索,若陈敬仲适齐之筮[庄二十二年],晋伯姬嫁秦之筮[僖公十五年],绸绎上下,若有所燕开悟者,顾恍惚依稀,不得其门,疑愤交中,殆欲废食,于是尽收敛诸礼书而藏之,专取周易一部措诸案上,潜心玩索,夜以继尽,盖自癸亥暮春,目之所视,手之所操,唇之所吟,心智之所思索,笔墨之所抄录,以至对饭登圊,弹指扪腹,无一而非周易。(與猶堂全書 I-19-19?~20?, 與尹畏心) 茶山在《春秋左氏传》中读到的“陈敬仲之筮”和“伯姬嫁秦之筮”两种占辞都是后来他用以易学的核心理论为主张的爻变的方法来解释卦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陈敬仲之筮”中出现了观卦六四的爻辞,所以称观卦六四为“观之否卦”;而“伯姬嫁秦之筮”中出现的归妹卦上六则称之为“归妹之睽卦”。历史上一直认为“爻”是从属于“卦”的,并不把“爻”看作是一种“卦”。“爻”并不是属于“卦”的一个划,而是以“之卦”的名字存在的一种卦,这个事实是一巨大发现。但在当时茶山还没有确认爻变说,这是因为《春秋左氏传》中有很多官占例都与爻变说相冲突的缘故。这以后茶山潜心于周易研究,发现不适用于爻变说的事例是出于与周易不同的夏殷时代的易的文章,自此以后茶山就以爻变说为《周易》的易解释原理了。茶山在通读了《春秋左氏传》两年后(即1804年冬天)终于完成了根据“易理四法”解释《周易》的《周易四笺》。 三、易理四法和《周易》解释 3-1.物象 茶山认为《周易》研究应从文章开始的“乾初九”的意义解释开始着手。当时的一些易学者们一谈《周易》就只是涉及深奥的哲理,而对于《周易》经文却连一个字也不能解释,茶山对这样的易学者进行了批判。 今之儒者,一生研究,唯在加一倍法,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