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夷《诗源辩体》的正变观念.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8年第1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第121期 No.1,2008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Sum No.121 许学夷《诗源辩体》的正变观念 杨 晖 (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12) 摘要:正变思想是中国传统诗学概念,从汉儒的“风雅正变”开始被历代诗论者重视。许学夷的《诗源辩体》是诗 体研究的集大成者,一方面表现厂他继承汉儒传统,积极主张“崇正”,另一方面又揭示了“变体”的必然。本文通过 《诗源辩体》的文本分析,认为许字夷在“诗体代变”的层曲上表现出他的“崇正”倾向,并通过他对公安派诗学的批判 以及严羽、胡元瑞继承的论述中进一步验证他“崇正础变”这一正变思想的核心。 关键词:正变I崇正础变I验证 中囝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8)01--0006--04 许学夷(1563--1633),字伯清,明南直隶江阴 许学夷的正变思想都有所涉及。就前者,在《诗源辨 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卒于崇祯六年。他所生活的 体》卷一中对《风》的评论表现详尽;而后者,从楚辞 万历年间,明朝整体开始走向衰落:在诗学方面,以 开始的汉魏、晋、宋、齐、梁、陈,以及后来的隋唐、五 公安、竟陵为代表的反古思潮主导诗坛。许学夷虽 代、宋、元、明等,讲诗体内的因素及其代变的情况。 然没有参加过科举,但他“持论既高”,“少学诗,《三 两者相比,许学夷更多是在“诗体代变”的层面上来 百篇,》、《楚骚》,古今诸诗,靡不探索而逆其 表达他的正变观念。这也可从书名《诗源辩体》 源。”‘恽应翼‘许伯清传’ 四十年十二易稿,终成三十八卷 (“辩”通“辨”)中已见出作者论诗的范围,划定了正 《诗源辩体》①,成为明末诗体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非 变的边界。 常重视“正变”,认为“审其源流,识其正变,始可与 他的《诗源辩体》开宗明义说: 言诗。”(卷 说李杜与韩欧并言,是“不识正变之 统而论之,以《三百篇》为源,汉、魏、六朝、 体。”‘卷十八第四十七则 不满傅与砺《诗法正论》所言“达情 唐人为流,至元和而其派各出。析而论之,古诗 性者,《国风》之余,立议论者,《雅》《颂》之变,未易 以汉魏为正,太康、元嘉、永明为变,至梁陈而 优劣”的说法,以为“正变不分,乌在其为止论乎 古诗尽亡;律诗以初、盛唐为正,大历、元和、开 尸‘卷三十五第二十九则 也批评杨用修的《谭苑醍醐》是“昧 元为变,至唐末而律诗尽敝。(卷一) 于正变。”‘卷三十五第三十九则 说宋朝诸公终不免于元和、 这是讲诗体代变,认为诗既有“源流”,也有“正 两之流,是“徒取快意一时而不识正变之体 变”。“源流”与“正变”虽然有关系,如崇正者常言源 故”‘卷三十四第十四则 等等。以上各种评论,都显示了他把 为正,流为变,但差别也是明显的。前者可一“源”多 “正变”作为诗评标准。那么,他是在什么层面上谈 “流”,后者只能一“正”一“变”。他说:“风则比兴为 论“正变”的?内涵是什么?又应该如何验证? 多,雅颂则赋体为众;风则微婉而自然,雅颂则齐庄 而严密;风则专发乎情性,而雅颂则兼主乎义理:此 “正变”萌生于兵书中的“奇正”,汉代《诗大序》 诗之源也。”但《三百篇》这一源中的《风》、《雅》、 和《诗谱序》实现诗学转换后,就一直成为诗学的重 《颂》,又产出不同的“流”,那就是“《国风》流而为汉 要概念,经唐、宋、明的丰富与发展,一直延续到清 《十九首》、苏李、魏二祖、七子之五言。《雅》流而为 代。而明末许学夷《诗源辩体》中的观念,正表现传 汉韦孟、韦玄成、魏曹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