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pdf

2009年9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Sep.,2009 ofSchoolofChinese andCulture Normal No.3 第3期 Journal Language Nanjing University 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 王 军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副词“究竟”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但该词最初并不是副词。本文从汉语 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究竟”一词的历史发展源流。 关键词:副词 究竟发展源流 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 “究”、“竞”两字均见于许慎的《说文解字》,“究,穷也。从穴,九声。”“竞,乐曲尽为竟。从音,从 人。”可见,“究”本为动词表示穷尽、追求到底。 表示“穷尽”的“究”与表示“结束、完毕”的“竞”在语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事情穷尽、追究到底 的结果是导致事情的结束与完毕。反映在文献中存在着“究”表示“结束、完毕”的用例,也存在着“竟” 表示“穷尽”的用例。 “究”表示“结束、完毕”的用例,如: (1)凡草生藏,日中出,稀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吕氏春秋·任地》) “竟”表示“穷尽”的用例,如: (2)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竞其义,如其文野,亦少褒矣。(《史记 ·三王世家》) (3)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竞也。(《汉书·霍光传》) 由于语义上的关联,使得“究”“竟”具有线性排列的基础,而且两个并列项在语义上相似的并列短语比 并列项在语义上相对或相反的一类更容易成词。如果两个并列项意义相近,那么并列短语不需要转类 即可成词。【lJ(P12”此外,由单音节走向复音节,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相应地,汉语词汇的发 展,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词到复音词的变化。一般来说,先秦汉语已经出现了复音化倾向,但是汉语词汇 是在西汉以后才真走上复音化道路的。管见所及,“究竟”一词连用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即:“夫贤主 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①(《史记·三王世家》)由此可见,由同 义并列连用式“究+竟”词汇化而来的“究竟”,是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大背景下完成的。并列成词之 后仍然可以表示“穷尽、完毕”的意思。但是在西汉时期动词“究竟”还比较少见,大量使用是在中古以 后。下面是中古时期的用例: (1)北游燕赵,欲循行郡国求幽隐之士,闻齐有驷先生者,善为《司马兵法》,大将之材也, 博得谒见,承间进问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尔非世俗之所知。(《汉书·刘钦传》) (2)赵烨字长君,会稽山阴人也。少尝为县吏,奉檄迎督邮,烨耻于厮役,遂弃车马去。到 犍为资中,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后汉书-马融传》) 收稿只期:2008—09—15 作者简介:王军,女,1981年生,辽宁沈阳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①《汉语大词典》亦引此例为最早用例。 180 万方数据 (3)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三国志·臧洪传》) (4)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日:“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5)刘毅所云:“一吏部、两郎中,而欲究竟人物,何异以管窥天,而求其博哉。”(《魏书· 崔亮传》) 《汉语大词典》中“究竟”的副词义项,首举例证是宋代苏轼的《观妙堂记》“欲求多分可以说者,如 虚空花,究竟非实”。但是我们在唐代文献中已经发现不少“究竟”处在动词前面作状语的用例,如: (1)究竟不能知本末,抛却死尸何处脱。(《鉴诫录·高僧谕》) (2)损彼前人,究竟无益。(《六祖坛经·般若品》) (3)究竟相依何处好,匡山古社足烟霞。(《全唐诗·惠上人房.i||;别》) (4)唯我罪浓忧性命,究竟如何问此身。(《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由此可见,“究竟”最终凝固成为一个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