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31 - 生态环境学报.doc

第三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31 - 生态环境学报.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土壤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31 - 生态环境学报

广东红壤类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钟继洪,唐淑英,谭军 (广东省生态环境土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探讨了广东红壤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红壤类土壤具有较好的团聚性、较高的水稳性,但孔隙性较差。土壤结构受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和利用方式的影响。红壤开垦后,土壤团聚性受到破坏,但孔隙性有所改善。为改善红壤的土壤结构,应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关键词:红壤;结构特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1X(2002)01-0061-05 土壤结构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土壤物理条件,研究广东红壤类土壤的结构特征,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在农业实践中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农业上的土壤结构性,基本是通过测定团聚度、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孔隙的性质来衡量的。用于表征土壤团聚体的大小分布和稳定性最广泛的是萨维诺夫的湿筛法。土壤孔隙度可根据土壤比重和容重计算,也可通过测定一系列张力下土壤水分含量,并建立引力─水分关系曲线求得。 以上方法在《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法》[1]中均有详细介绍。我们对红壤类土壤的结构性评价,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的。 1 红壤类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土壤结构的形成是土壤体系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了阳离子的影响,与水分、温度有关的粘土颗粒的作用,粘粒与有机质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以及植被、土壤动物区系和微生物的作用等[1]。 广东丘陵红壤类土壤的结构特征深受各种成土条件的影响,既反映出地带性特征而差异性也较突出。 1.1 土壤微团聚性 前人的研究表明,红壤性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氧化铁铝不仅决定土壤中的一系列化学行为,而且也影响着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和力学性质变化。姚贤良等指出,由于红壤类以高岭土为主的粘土矿物的膨胀性小,同时具有胶结力很强的三二氧化物参与,因而形成大量稳定性团聚体,红壤类土壤的微团聚性是很好的[2]。从表1所示结果来看,广东红壤类土壤1~0.01 mm微团聚体含量多在600 g/kg或以上,较之东北黑土的要高一些(陈恩风等,1984);砖红壤的1~0.01 mm微团聚体含量在800 g/kg以上,土壤团聚状况的结构系数平均多在50%~75%之间,高者可达95%,这也说明土壤微团聚性较好。 由表1可知,广东红壤类土壤的微团聚体组成状况还受成土母质特性、土壤有机质状况、植被类型、利用现状的影响,不同土壤之间1~0.01 mm微团聚体含量和结构系数变幅均较大。 成土母质特性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是明显的,如由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形成的2~0.01 mm较粗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和结构系数要较之由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砖红壤为高。花岗岩类发育的赤红壤结构系数一般也较低。这种状况可能与土壤粘粒含量存在差异有关。因为我们的研究发现,坡地赤红壤的结构系数与其粘粒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 浅海沉积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类粘粒含量较少,因此其微团聚体较少结构系数也就较低。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对土壤微团聚体形成影响很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较粗的微团聚体就较发育,反之亦然。土壤有机质对土壤微团体组成的影响在表1中也可得到一定反映: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等地阔叶林下由砂页岩发育的赤红壤,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1~0.01 mm较粗微团聚含量要较其他由同种母质发育的赤红壤高一些。 表1 红壤类土壤微团聚体状况 g/kg 土壤类型 母岩 采样点 利用现状 土层或深 度/cm 0.001 mm 微团聚体 0.01 mm 微团聚体 结构系数 /% 剖面数 /n 山地黄红壤 凝灰岩 始兴 马尾松灌丛草坡 0-15 929.7 760.0 67 1 赤红壤 凝灰岩 丰顺 马尾松草坡 A层 763.6 (720~800) 533.6 (520~540) 52 (52~52) 2 赤红壤 花岗岩类 英德、博罗 马尾松草坡 A层 - 853.0 (740~940) 45 (34~100) 10 B层 - 803.7 (720~900) 43 (35~73) 5 赤红壤 花岗岩类 佛岗 针阔混交林 A层 960.2 790.2 75 1 赤红壤 花岗岩类 佛岗、博罗 旱作物 表土 745.5 (650~810) 62 (58~66) 3 赤红壤 砂页岩类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