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血液循环2(12学时8版本科).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血液循环2(12学时8版本科)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收缩性(contractility) 电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 兴奋-收缩脱耦联 (1)有效不应期(ERP) 绝对不应期(ARP): 0期→-55mV (2)相对不应期(RRP): (3)超常期(SNP): 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局部反应期: -55→-60mV -60→-80mV -80→-90mV 相对不应期 超 常 期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1)RP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INa、ICa-L) 具有电压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 -90 -70 静息 激活 失活 RP 复极化 到-60mv开始复活 阈电位 2.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收缩活动的舒张早期(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此后,常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刘文彦  生理学教研室 liuweny4508@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 持续时间长,形态复杂; * 每个时期均有两种以上的离子流参与; * 包括被动和主动的离子转移两个过程。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工作细胞(普通心肌细胞) 心房肌 心室肌 具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 窦房结P细胞 浦肯野细胞 具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收缩性基本丧失。 有兴奋性,传导性差, 自律性有但正常不表现和无收缩性。 房室结细胞: 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各类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状、机制不尽相同 *存在明显的种属差异 (一)工作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 -80~-90 mV → 接近K+的平衡电位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① 内向整流钾通道: 非门控通道 → 开放 → K+外流 (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 ② 钠背景电流:少量Na+内流 (抵消部分膜内负电位 ) ③ 生电性钠泵活动:转运Na+和K+ (膜内负电位加大)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0、1、2、3、4期) 去极化过程 复极化过程 (1)0期 (快速去极期) 电位变化:-80~-90mV→+30mV (幅度大) 持续时间:1~2ms(速度快) 形成机制:Na+内流(快通道,INa)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快Na+通道(INa)的特点 ①电压依赖性,激活电压(阈电位):-70mV ②激活开放快、失活关闭快、Na+内流速度快(再生性循环) ③对TTX不敏感(仅为神经、骨骼肌细胞的1/100~1/1000) 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 ——由快Na+通道开放引起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 快反应动作电位(fast response action potential) ——0期去极化过程由快钠通道介导的动作电位。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T型钙电流(ICa-T) : ① 参与0期末段的形成; ② 激活电位与INa相似; ③ 较弱 → 在0期作用不大。 第二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电位变化:+30→0mV (2)1期(快速复极初期) 持续时间:10ms (与0期合称为锋电位)  形成机制:主要是K+外流(瞬时外向电流:Ito)  第二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