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4许夏菁-长短腿个案之站姿平衡能力分析 - 辅仁大学体育学系
長短腿個案之站姿平衡能力分析
許夏菁1 邱永興 陳祺富 林信良 陳張榮 張芝綺
1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學系 2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3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摘要
長短腿(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係常見疾病,佐以外科手術或矯正鞋,為行之有年的治療方式。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藉由量測LLD患者包含足底壓力中心移動平均半徑與擺動面積等兩項平衡參數,以探討穿著矯正鞋後平衡狀態之改變與促進之效益情形。方法:受試者為一名21歲女性LLD患者,並以日常實際穿著之矯正鞋進行實驗。實驗以Posturomed?平衡檢測系統測試其在赤腳及穿著矯正鞋的情境下,開眼併足立、開眼健側單足立、開眼患側單足立、閉眼併足立、閉眼健側單足立、閉眼患側單足立等6項靜態站立姿勢測驗項目之足底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移動平均半徑及擺動面積等兩項平衡參數,做為評估平衡控制能力之依據,並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結果:COP移動平均半徑在閉眼併足立平衡動作( p =.029)與開眼併足立動作( p =.028)上呈現顯著差異;COP擺動面積在閉眼併足立平衡動作( p =.032)上呈現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發現穿了矯正鞋對LLD患者平衡狀態會進行改變,且在靜態站立動作上併足立、單足立有所不同。在併足立動作上,穿著矯正鞋的平衡能力顯著優於赤腳。患側單足立時赤腳平衡能力有優於穿矯正鞋的趨勢,而健側單足立情況下穿矯正鞋平衡能力有趨於較赤腳佳的情形。
關鍵詞:平衡控制、矯正鞋、COP、LLD、移動半徑
壹、緒論
身體姿勢平衡控制是指個體姿勢控制機制透過視覺、本體覺、內耳前庭與震動覺之感覺系統,及包含肌力與神經肌肉控制之運動系統,與包含感覺與運動因素整合之中樞神經系統等多重系統的整合運作,保持身體重心在身體基底(base of support)範圍內,並支撐與達到維持身體姿勢均衡的能力(林威秀、黎俊彥,2003;張玄松等,2007;Lee Lin, 2007)。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6)於體育大辭典中記載,平衡是指身體對空間的知覺,是運動中維持穩定的機制,可分為靜的平衡或動的平衡兩種。保持直立或維持在一固定動作上的能力屬於靜的平衡;保持運動中姿勢或從不平衡中恢復到平衡的能力則是動的平衡。良好的身體姿勢平衡控制能力是身體穩定性與動作發展的基本要素,所以「平衡能力」可說是構成日常生活功能中,能否獨立表現的重要一環,沒有良好的平衡協調機制,即無法產生良好的功能表現(蔡佳良、吳昇光,2003;Allison L., Fuller K., 2001)。
林威秀、黎俊彥(2003)指出人體所有的活動皆是藉由細長的雙腳,來提供一個狹小的支持基礎。人體的生理特徵與動作特性中,維持站立平衡的方法與策略有踝策略、髖策略與墊步策略三種。這種動態不穩定的平衡狀態與過程,尤其是在激烈或快速肢體活動時,維持身體姿勢穩定與平衡控制的能力,對於動作的完成與傷害的預防更是重要。由於下肢的主要功能為平衡及行走,但一般而言,每個人都存有某種程度不對稱性(Asymmetry)肢體的不等長,也就是俗稱的長短腿(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
造成LLD的原因很多,包括發育期發生骨折、或股骨受到感染、創傷、腫瘤、輻射、伯耳德士病(Perthes’s diasease)、相關肌肉群麻痺、肌肉骨骼排列異常,或是由於全人工髖關節置換之處理未盡理想而產生(Affatato Toni, 2000; Bal, 1996)。Gurney(2002)依據病原學(Etiology)將LLD分為兩類:一、結構性長短腿(Structural leg length discrepancy,SLLD),乃定義此腿長差異為骨結構(Bony structure)實質的不等長;二、功能性長短腿(Functional leg length discrepancy, FLLD),乃是下肢任一關節間的肌肉或關節的鬆緊度不同所產生,又稱為外顯長短腿(Apparent leg length discrepancy, ALLD)。
LLD的發生率約佔人口數之40%-70% (Gurney, 2002)。雖然LLD是如此普遍的症狀,但臨床上對於LLD界定標準及何時該介入治療仍有許多爭議,如Guichet,Spivak,Trouilloud,Grammont(1991)認為LLD患者肢體差異大20mm者約佔1/1000,但大多數患者並沒有外觀上顯著異常或主觀感到不適,則無須治療;但也有學者研究發現患有LLD之患者,因為兩腳不等長造成骨盆傾斜,其長腿側髖關節受力增加,力矩較大,步態亦較不對稱(紀偉民,2007;陳志偉,2006;Walsh,Conn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