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1644—1840年.docVIP

政府职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1644—1840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政府职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1644—1840年.doc

  政府职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1644—1840年 政府职能,即政府行为,也就是政府对商品流通的政策与管理。1644—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清代前期,当时的中央政府,并没有象现代国家的政府那样,对商品流通提出明确的政策。本文只是借用政府职能、政策与管理这些现代名词,来说明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在商品流通方面,或继承前代政府;或沿续上届政府所规定的政令、法规;或在实际中针对各地发生的具体问题,所提出的新政令、法规,就是所谓的政策。而各地方政府贯彻执行中央政府政令、法规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管理。而这些政策与管理,正反映了清代前期政府职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 一 问题的由来 七十年代以来,前人在对商品经济研究中,提出中国历代政府都推行“抑商”政策,一些论著用管子的言论,用汉代的史料,以及明代的部分资料,来说明清代前期政府的“抑商”。也有一些论著提到清政府对对盐、茶等专卖商品的限制;对商人重税盘剥;利用牙行压制商人;以及轻商言论。只有个别学者提到,康熙时期政府的“恤商”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一些学者提到商品粮政策。从数量看,前人的专题研究,也包括在研究相关课题时,涉及到这个问题的专著近十余部;论文近百余篇。这些研究远不能反映出,清代前期中央政府对商品流通规定的政令、法规,及各地方政府贯彻执行的历史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前人论著中,几乎无人不认为,清代前期全国的商品经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兴盛发达,商人队伍扩大,商品市场繁盛,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学者又认为,清政府采取“抑商”政策,也就是抑制、压制商业、商人发展的政策。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政府抑制商业、商人发展;另一方面是日益繁荣兴盛的商业和不断扩大的商人队伍。那么清代前期的政府职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这里准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商品流通政策与管理问题的探讨,分析政府职能在商品流通中所起的作用。 二 政府对商品流通的政策与管理 1、商品流通、交易中的硬件环境。 商品流通顺畅进行必须有硬件条件作为保证。这些基础条件包括:道路、河道、桥梁等交通设施,导航、救生、护卫等安全保卫设施,市场设置等方面。 清以前的政府,对道路、河道、桥梁就很重视,到了清代前期,全国驿路网络已经基本形成。驿路是为国家政治、军事、财政需要,从中央向各地传递谕令、公文、官员往来,运输物资而开辟的道路。这类道路以京师为中心,通往各省省城。(相当于现代的国道)在各省又有通往各府的驿路支线或铺路,在各府还有联系各县的铺路。我们称这些道路为官路。对政府来说,保持官路的畅通当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顺治元年开始,到嘉庆年间,多次下达维修道路的政令,要求各地方政府平整路面,修理桥梁,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雨后随时维修,树木当按时补种。若发现各地方桥梁不坚固,道路不平坦;或应该建桥梁的地方没有设置桥梁,就要对地方官员分别情况议处。这些政令都记载在清代的法律文本中。 对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的命令,各级地方政府都能遵照执行。雍正年间,湖北巡抚王士俊在上任途中,看见道路“低洼缺陷”,“两旁不开沟种树”,就马上命部下办理。江西巡抚接到政令,限部下两个月内检修完毕。在河南的一些地方还规定了道路的宽度,有的一丈,有的三丈,两旁栽柳树若干棵。另外,在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湖南、陕西等省,或新开辟了道路;或新开辟了河道;或新建了桥梁。这类事情几乎在各省都有,也就是说,上有政令,下有执行,从总督、巡抚到知县的大部分官员都能贯彻执行,使中央的政令得到落实。 对河道的管理则比较复杂。在江苏、福建、广东等省的河道,有时被各种类型的游船堵塞,农忙时往来船只过多,发生翻船溺水事件;有时不法之徒在河中下网捕鱼,使船只误入网中,船翻毙命,张网之人乘机抢掠财物;有时在河道中砌筑水碓,截流舂米,致碍行舟;有时在河边搭盖屋篷等建筑,倾倒杂物,使河道变窄不能通航;还有运输漕粮食的船只与运输竹木的筏子,抢占河道,造成事故。这类事情一般是缺乏管理造成的,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对此都规定了具体管理方法,贯彻执行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有人说,西方政府才有这些政策与管理,中国官府没有此类职责,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商人沿江河运输商品,常会遇到急流暗礁,风涛险阻,不时发生覆舟等不幸事件;或运输过程中,遇到盗贼人祸,也非罕见。为了保护商人的安全,中央政府令各地设立救生船、巡船、导航标志。于是在四川、湖南、江西、江苏、安徽、陕西、福建、山西、甘肃等省都设有救生船,并制订救生条例。乾隆时,有一个姓谢的医生到四川采药,经过长江三峡,亲见江边有无数救生小船。在江苏洪泽湖,政府设立起救生作用的桩木。中央政府命各省、州、县刊刻河流中的新旧险滩名单,并在两岸树立标记。在四川忠州,沿长江南岸的崖璧,地方官员命人凿刻了“对我来”三个大字,导引舟船过险滩。地方政府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