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气化常变之心性论.pdf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气化常变之心性论

第五章 氣化常變之心性論 第五章 氣化常變之心性論 性之善惡決定於先天所稟之陰陽二氣多寡,當元氣下貫在人身上,氣質之清 暢與否,則為性之善惡與否。而本章節討論王充對於各家性論的看法,並提出自 己的見解,他雖認為先天所稟之氣性多寡不能改變,但是其強調中人之性仍可以 透過後天修養的功夫,化掉氣性中濁惡的部份,彰顯出氣性中善的部份來。 第一節 性本自然,善惡有質 此處所要探討之「性」,則是屬於氣質之性中,人性之善惡問題,和性命、 生命之性不同。此處所討論之性也是決定於個人先天稟氣之厚薄而來,但其可以 靠後天教化,變化氣質的功夫而改變其性格。自古以來,論及人性上的議題有很 多,王充認為人之性和命都是偶然的、無意志的自然之氣,善惡陰陽之氣皆存在 在性之中。 氣之流通在天、地、人三者之間,由氣言性可以更加清楚人性中有許多不同 變化的可能性,性與氣是並存的,而氣性是一的觀念,到明代也有相當大的發展。 程明道、王廷相均是以氣之圓融義來論氣質之性,因此氣性包含著創生義與道德 義,陰陽二氣之比例不同,氣質才性也有善惡不均的問題。但其二者都強調氣不 能離性而論,性不能離氣而言。王廷相云: 性生於氣,萬物皆然。……明道先生曰:「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 1 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二之,便不是。」……。 從上述可知王廷相和程明道的立場相同,皆贊成氣性是一的論點,而氣性是 一的關係,可追溯到先秦、兩漢的典籍中,早已有許多家關於氣性是一之探論。 對於王充而言,氣與性是同時俱稟的,不可分立而論。因此氣性是一的觀念,從 漢代發展到明代已有完整的概念,因氣化流行凝聚成萬物,萬物之性皆由氣化所 造。而人之氣質才性皆由客觀機率所組成的,人之所以有善、惡氣性的不同,乃 1 《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河南程氏遺書》卷六〈二先生語六〉,頁81 。 141 王充《論衡》氣論思想研究 是陰、陽二五比例及氣之清、濁比例多寡的不同所形成。王俊彥先生云: 惡乃氣質之性本有,因為氣質乃客觀機率決定某一二五比例,清氣與濁氣 比例互有多寡組成氣質之性,故個人氣質才性皆有不同。氣質清暢多者為 善,駁濁多者為惡,故惡亦氣質之性本有。 2 天地之氣妙運凝結成萬物,陰陽二氣相生有無限義,因此有速度上或急或 緩,強度上或強或弱,有向度無所無方的差別,故人之氣性有清濁、智愚、厚薄 的不同。因此善與惡皆俱存在人之氣質才性之中,推翻了人性之說只有善或惡的 根源存在,人之性中有善有惡,人之所稟之氣清濁多寡不同,就會影響性之善惡 優劣表現。以下就性的特質與王充性的意涵作個討論。 一、性之意涵 最早有提及「性」的是先秦時期的孔子,但孔子並未直接指出「性」的本質 是善還是惡,其只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3人性的本質生來就是相當接近 的 ,因為都是同一個氣化所生 ,但由於後天的環境與學習教化的影響 ,「性」可 有不同變化 。孔子對於心性之學其實所論不多,其學生子貢曾云:「夫子之言性 4 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孔子是很少論及到天,或是人性善惡的問題。到了 戰國時期 ,孟子提出自己的一套 「性善論」,並指出人與禽獸的差別,其是從人 本具有「道德性」的本質為立場來論性。人之所以會為惡,都是心受到環境的陷 溺梏亡所致,所以要求其復心而正 。荀子則認為人性是惡 ,「其善者 ,偽也 。」 人的本質並非是善的,之所以為善,是受到後天制度的規範約束才為善 ,其則是 從生物自然的本能,和人性中各種的欲求上來論性。漢代董仲舒則對於性情有陰 陽之分,則有「性善情惡」的說法。而揚雄則是認為人性是善惡混雜的,各家說 法眾多非一,因此 ,到後來就演變成善惡對立的 「二元論」,後人論及到性的問 題都不離這些說法故本章就探討人性中之善惡問題。以下就對先秦、兩漢,王充 2 王俊彥先生著:《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 年) ,頁97 。 3 (魏) 何晏注、(宋) 刑昺疏:《論語注疏‧陽貨》(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