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爆发.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寒潮爆发

九十二年度 高等天氣學 第十三週課程摘要 摘要者:楊川德、張俊德 本週上課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份為介紹「寒潮爆發」,而第二部份為介紹「阻塞」與「3-D氣流型式」。 A:寒潮爆發 在冬天時,寒潮被認為是災變天氣。在研究上寒潮爆發就是中高緯度冷空氣潰流到低緯度的現象。而在氣象局的定義上,寒潮被定義為最高溫24hr下降8度或最低溫低於攝氏10度。那為何會有寒潮爆發的現象呢?而寒潮爆發時,地面溫度如何決定?在台灣最低溫處通常發生在嘉義與淡水地區。淡水低溫可以了解是平流主宰,嘉義的低溫則是因為長波輻射冷卻所造成,而輻射冷卻會在下列情況下特別明顯: 1、風小(風就有亂流混合) 2、水氣含量少(因為水氣是溫室效應氣體) 3、天空晴朗(無雲)從右圖中可看出雲呈現一條一條的分佈,稱為雲階。其為近地層熱量與水氣上下混合所導致。而從圖中還可看出當cp系統出海時,從衛星雲圖可看出海岸線相當清楚,此為寒潮爆發的重要特徵。 濕酷型寒潮(左)與乾酷型寒潮(右),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地面上氣壓的分佈與高壓中心氣流導致。若從氣塊軌跡來看則可以看出氣塊受到大尺度環流系統支配。濕酷型氣流會經過海洋變性變得潮濕,乾酷型則高壓中心距離台灣較接近,沒有經過海洋變性,空氣因而較乾燥。 在北大西洋西側容易形成開放式對流胞(左),大西洋東側容易形成封閉式對流胞(右)。其形成原因跟可感熱傳送,潛熱傳送,大氣穩定度,垂直風切等有關。 圖八:第一階段,在東亞存在著local Hadley circulation,而在local Hadley circulation的上方會形成一噴流為東亞噴流,在西亞也有同狀況,稱為西亞噴流。第二階段,在中高緯度因為輻射冷卻導致local Hadley circulation增強,使得東亞噴流增強。而東西向的local Hadley circulation反而導致西亞的噴流減弱。第三階段,中高緯度的斜壓過程把冷空氣往南帶(寒潮爆發),冷空氣到低緯度時產生了輻合作用,使得ITCZ增強與擾動對流增強。而這些增強作用使local Hadley circulation增強,透過科式加速使得東亞噴流達到最強,西亞噴流減到了最弱。而這些作用再由中緯度大氣環流作調整。 B:阻塞 當大尺度環流具有阻擋西風帶內移動性高低壓之正常東移現象形勢時,謂之阻塞。最早定義阻塞的是Rex(1950),他認為阻塞形勢必須滿足以下標準: 一、 基本氣流必須分成兩支。 二、 各支必須傳送可觀之空氣質量。 三、 各支必須延伸至少45經度以上。(中緯度 4500km) 四、 在分支處必須有緯流變成經流之顯著變化。 五、 以上特徵必須連續維持10天以上。 ?? 由客觀標準,Rex發現北半球有2處阻塞高壓經常發生區,一在東北大西洋,一在東北太平洋說明阻塞發生的可能機制有五種: 一、 多重平衡理論:由邊界條件所決定出來的非線性系統之多重解中的一解。 二、 非線性交互作用:經由Rossby波與強迫滯留波的非線性交互作用,可導致阻塞的形成與發展。 三、 波動共振:由地形及地面加熱強迫之大尺度行星波,可經由共振加強而產生對流層之阻塞。 四、 不穩定度理論:斜壓不穩定度過程,可經由可感熱加熱改變而使阻塞發展。 五、 熱帶強迫說:阻塞可經由熱帶熱源之變動而來。當Hardly circulation增強,阻塞就少出現。Austin(1980)分析超長波脊線分佈,發現太平洋阻塞常發生在波數2、3的脊線交會處,而大西洋阻塞常發生在波數1、2的脊線交會處東側(圖9-5)。 White and Clark(1975)認為在斜壓不穩定度理論中,加入可感熱傳送可讓最大不穩定波長往長波移動,因此White and Clark認為可感熱隨季節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在太平洋上的阻塞變化。從圖9-9可看出阻塞數目與可感熱之季節分布呈現正相關。進一步分析秋冬季的結果(圖9-10),則可看出地面風指數與熱力風指數有良好的正相關,也跟阻塞頻率分布有良好的負相關。所以他們認為藉由斜壓不穩定度中可感熱傳送的部分可以來解釋中太平洋的阻塞。 在 Bjerknes機制中,他認為如果在東、中太平洋的海溫變高時,因為此區對流活動增強,使得東西向的Walker circulation與南北向的Hadley circulation會被增強,而下沈的部分會使別的區域(如印尼等)的對流減弱。而增強的H.C.則使中緯度西風增強,使阻塞減少。經由觀測也發現有這樣的結果。 C:3-D氣流型式 3-D氣流型式最早從Ertel位渦保守觀點出發,即在無摩擦、絕熱過程,氣塊的位渦要保守。除此之外,也可藉由W方程與加速度觀點來解釋。 圖10-2在等熵面上氣流從高對流層往南走必須走反氣旋式路徑。一些經由槽後空氣做順鐘向路徑往南走,另一些進入槽內空氣則又被迫上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