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精神分析批评.pptVIP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讲精神分析批评

第三讲 精神分析批评 (2)“本我”(id):人格结构分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对应于无意识而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对应于前意识而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对应于意识而按“道德原则”行事。 (3)“利比多”(Libido):“性/性欲”,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或内驱力,构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上帝之后的“上帝”。 所有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竖阳)――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及矛亦是一样。另外一个常见但却并非完全可以理解的是指甲锉――也许和其擦上擦下之动作有关。……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描述各个进出口时,这个解释更不容置疑了。(6章 梦的像征) --泛性论倾向 (4)“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对应于女孩的“埃勒克特情结”或“恋父情结”),力比多的一种同时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原始动机也。指生殖器阶段男孩随着性冲动的发展,从爱恋母亲、认同父亲进一步形成对母亲爱恋并开始敌视父亲的乱伦性质。 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不能对杀死他父亲、篡夺王位并娶了他母亲的人进行报复,这个人向他展示了他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欲望的实现。这样,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它们告诉他,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 --《释梦·〈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 (5)“白日梦”:“梦是一种(受压抑、被压制的)愿望(经过扭曲、伪装)的达成。” 梦有两层,即“梦的显相”与“梦的隐义”,梦通过压缩(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移置(把梦的隐义或精神重点加以替换转移)、具象化(把抽象思想翻译成视觉意象)和二度修饰(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等四种方式进行伪装,因此,梦不像其表面显现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形象,它实际上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深层密码的钥匙。 把握精神分析批评的几点: (1)探讨作家的创作心理。 (2)分析人物的心理结构。 (3)阐释作品的潜在意义。 (4)关注读者的阅读反应。 (5)探究艺术创作中的集体无意识。 二 新精神分析批评 1970年代中期以后,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电影符号学(第一符号学)研究出现另一新发展趋向――电影精神分析学(“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与传统电影符号学不同,它主要采用精神分析作为理论框架,同时注意力也从电影语言和电影结构转到了由电影机器所制造的主体效果上,注重从观众的欲求、电影机器的运作以及这两者的关系来思考。这种研究突出了观众主体与电影机器间的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电影运作和电影表意的认识。 电影精神分析批评的先驱是拉康,集大成者则是麦茨。 60年代中后期,拉康试图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依据,将弗洛伊德泛性论纳入正常轨道,对其主体理论进行重要修正和补充。 拉康认为,精神分析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无意识及其运作法则,而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却将无意识本质化成了一种自主的自我,他们忘了被压抑的无意识是被具体建构出来的,事实上,“无意识就是具体话语中超越个人的那一部分”,“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other)的话语”。 “镜像阶段” 描述的是人在6-18个月的幼儿期作为主体开始建构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阶段,其作用是建立起“我”的原型。当被抱到镜前,他从无法辩识自己的镜中像,到充满狂喜地认出自己,并开始迷恋自己,这正是所谓“主体”的形成过程。所谓“主体”是某种或可称之为“他/我”或“我/他”的建构性存在,主体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己的过程。 有如“镜像阶段”之镜,银幕虽不真的映照我们的身影,却能成功制造一种混淆自我与他人、真实与虚构的状态,充分唤起一种心理认同机制,从而构成为填补观众主体缺失而造就的“他者”的能指系统。 总之,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观念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蒙太奇理论“银幕/画框”说与纪实理论“银幕/窗户”说,发展到了现代电影理论的“银幕/梦”或“银幕/镜”说,直接促成麦茨“第二符号学”的诞生,同时对盛极一时的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给予了致命打击。 正是在弗氏本能论和拉康“镜像阶段”或自我认同机制理论的基础上,麦茨解释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观众的认同机制。 电影作品与观众心理之间存在着一种隐喻和换喻的关系,观众观看电影的愿望和电影理论与批评等接受形式是电影机构运转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影创作的动力基础是视听驱动,而视听驱动的实质是性驱动,自恋癖、窥淫癖、恋物癖等认同根源构成电影视界的无意识根源;电影原则与梦的原则相类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