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场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场制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场制在1978年的前20年(1958-1978)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生产资料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农村士地归国家所有,由村社进行集体生产经营。1978年安徽省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将农田先包产到组,然后是包产到户,到最后发展成为包干到户,即把土地直接包给农户耕种,这也就是后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改革主要是农业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而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即土地仍然属集体所有,但由一家一户单独分散经营。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把农民的劳动同其个人的经济利益最直接、最紧密地联系起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因此它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成倍增长,农民生活也不断改善。从1978―1984年间,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7.4%,粮食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4亿吨,增加了33.6%,平均增长4.95%,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的人均拥有水平1984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24.14%、165.22%、110.91%、66.67%、22.45%。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制约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国民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制度变迁的一些基础因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农业生产要素以及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在逐步发生变化,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专业化和分工不断深入。当农村经济逐步步入以专业化、分工合作、竞争为标志的现代经济运作机制以后,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组织制度框架也将会与现代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矛盾。 (一)家庭分散经营,经营规模狭小,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许多生产经营活动,其收益都是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的。规模经济是假定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要素配置同比例增加引起的超额收益增量,这在大工业生产中是非常普遍的,农业生产同样适用于规模经济。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与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相适应,在保证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使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得到适度扩张,从而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农民取得规模经济收益,收入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其他行业同等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各种质量的土地均匀搭配。80年代中期,平均每户所承包的土地只有8?35亩,分成9.7块。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农户平均拥有的耕地下降到6亩,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则在0.6亩以下。如此细小分散的农田结构,耕作经营十分不便,农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农业技术进步的成果无法体现出来。而且由于每户的农田分散,给日常的经营管理造成很多麻烦,浪费了很多人力。同时在管理上还会造成上下左右邻田之间的矛盾,引发许多冲突与纠纷,这一切都导致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根本无法显现出来。 (二)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制度,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农民没有对土地的自由处置权,土地既不能转让,也不能出租。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一方面限制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其选择谋生方式的自由。甚至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片的田地被荒芜的现象。 (三)农村基础设施日益破旧,农业抗灾害能力减弱。 在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中,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靠集体组织来进行的。因为一方面农户个体能力有限,无力单独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每年都按耕种面积向国家集体缴纳多种税费,其中一部分就是用于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再者,农村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在公有制下,由私人建设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的乡政府、村组织都是赤字运作,每年收上的提留还不够偿还上一年的债务,他们哪有资金用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使上面拨下了这笔款项也会被挪作他用。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抗灾害能力的减弱。 (四)家庭小块田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的现代化离开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寸步难行的。在农业发达国家,其农业的发展大都充分考虑了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推广,它们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的灌溉事业,普及机械化,推广生物技术和改进耕作方法,使其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我国由于是家庭分散经营,每家每户分得的土地极其有限,每户的总产量不高,在当前的衣产品购销政策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比较收益低。因此农民一方面是缺乏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难以进行更大更多的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缺乏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