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西部干部及半干旱地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我国西部干部及半干旱地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探究换一种思维看干旱是时代的要求。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同土地不断旱化做斗争的历史。旱化特征是阳光充沛,水份减少;植被覆盖面减少,土地裸露面增加;人类不合理开发受到惩罚,生态恶化的警报频频,人类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生存受到威胁。社会呼吁:寻找人与干旱区自然和谐共存的出路迫在眉睫。
我们认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探索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科学开发的规律。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突破口是产业化。西部大开发的国土整治目标,不应该是简单的“山川秀美”,“绿化祖国”。不能以绿色划句号。要通过“绿化、转化、产业化”,保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换言之,旱区要增绿,资源要增值,农牧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才能实现旱区经济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对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找出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最佳结合点。
一、干旱地区的概念和产业脱贫的难点
我国旱区和非干旱区的区别是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高线。其中350毫米以下旱区多为生态恶化区,这里的农牧民生活最困难。说生态恶化区是中国的贫困带并不为过。所以脱贫致富的难点在生态恶化区,农牧民的出路在发展沙、草产业。在生态恶化的严重沙化区和草场退化区,同样耗水量,种一年生的粮不如种多年生的草;种乔木不如种灌木;单一搞种植业不如搞养殖业;单搞种养不如搞种养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单提一体化不如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一句话,要延伸和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发展产业化,换言之,要转变资源观念,用新的理性思考和周密而审慎的科学战略重新认识比较优势,用生态与经济“双赢”、城市与农村(牧区)兼顾的眼光,寻找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新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道路,进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名牌闪耀的优势支柱产业。
二、沙、草产业的提出和“四过转化”的理念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上个世纪60年代搞国防科研,曾深入内蒙古额济纳旗调研,发现中国旱区之最――沙漠戈壁区,虽然是生态恶化区,但不是“不毛之地”。那里的动植物资源,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那里的风、光、气、热资源,远远没有综合开发、科学利用。法国专家测定,沙漠地区1平方米面积上,每天平均获得的太阳能,相当于半公升汽油、1公斤原煤。因而人类利用阳光的能力,决定着我们开发旱区的水平。只有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创新技术路线,才能使西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走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走上“四过转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什么是“四过转化”呢?一是通过阳光转化,进行光合作用,得到植物蛋白;二是“过腹转化”,即通过家畜、家禽的消化器官转化,得到动物蛋白(乳、肉、绒、骨、脏器等);三是通过机器转化,得到工厂化的合格产品;四是通过市场转化,拿到效益,包括打造名牌,培育商誉,赢得消费者的货币投票,赚取包括无形资产在内的最大利润。(见后图)这就是延伸产业链的办法,也是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产业化的思路。内蒙古沙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一批新兴龙头企业,如阿拉善盟的苁蓉集团,呼和浩特市的蒙牛集团、伊利集团,鄂尔多斯市的东达蒙古王集团、伊泰集团、亿利集团,巴彦淖尔盟的科发集团、盘古集团,赤峰市的草原兴发集团,乌海市的岱山集团,包头市的小肥羊集团等,都以“龙头加基地带农户”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显示了“西部绿色产业的崛起”。
沙产业的第一步是“适草适种”的“生物固沙”,包括种草、种药、种灌木。为了最大限度地用光、节水,搞技术集成、成果迭加、利用综合、文化对接、系统耦合,西部已开始用塑料棚、塑料管、电脑等形式的大棚和滴灌,实施无土栽培和立体种植。象以色列一样的多连体育苗温室种植也在甘肃、内蒙古试验成功,甘肃已出现了“西菜东运”的良好势头。第二步是“科学用沙”,用产业链带动产业化,使“治沙致富”纳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其实“沙产业”此时已进入“草产业”的运作范畴。所以,广义地讲,草产业是干旱、半干旱区沙产业的延伸,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牧业的新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按钱学森院士1993年的话说:“草产业是以草原为基底的草、牧、畜产品加工、饲料工业、畜产制药,以及皮革制品、商贸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所以要用系统工程来组织经营,因此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一旦真正做到,按人口平均,人均收入到5000元是可能的。”他希望“内蒙古自治区能出现这样的草产业示范试点,如同农产业的江阴华西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农牧交错带、生态恶化区的和林格尔县,是国务院贫困县,199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是1300元。由于蒙牛集团、伊利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草畜工贸四结合形成产业链,乳业撑起半边天,2003年农牧民的人均收入已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