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化问题探析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化问题探析收稿日期:2006-10-23
作者简介:赵志勋(1974-),男,工程师,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己进入实施阶段,本文作者就生态化的含义、条件、与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做了阐述,并结合多年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52-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是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目标。如何落实党中央这一英明决策,是摆在我们广大建设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是党中央为我们广大建设工作者提供的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任务是光荣的,也是划时代的。作为一个在基层设计院工作了十多年的建筑师,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才智。
我省有6700万人口,农村人口占63%,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农业大省。全省有小城镇1098个,乡1224个,行政村47000个,自然村265800个。由于自然条件差别大,生产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建国57年来农村建设也就千差万别。虽然也出现了不少好的、比较好的村镇,但与党中央提出的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差距。今年中央财政拨专款397亿元,用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就要抓住这一良好契机,把我省村镇建设搞上去,让5000万农民过上小康的、生态的、卫生的、和谐的幸福生活。
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关生态化问题谈点个人意见:
1 何谓“生态”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或“栖息地”,即生物的聚居地、生境、居住环境。而“生态环境”则是对地球上所有生物聚居环境的统称。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生物可以影响其生存的环境,生存环境也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它们共同构成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资源关系;人与活动场所之间的空间关系;人与物质之间的设施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OIKOS演释至英文ECOLOGY(生态学),近年来更有创造出新的ECOTECTURE(生态建筑),由此可见建筑与生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是密不可分的。
2 生态必备的条件
“生态化”必须要具备以下九大系统: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气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环境系统、废弃物质管理和处理系统、绿色建材系统。要达到这些条件,首先必须彻底改变几千年来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贯彻执行村镇“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为此必须对废旧水塘、露天粪池、闲置宅基和私搭乱建房屋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对新建房屋要纳入总体规划,使之排列有序、整洁美观、总体布局优化、河塘净化、道路硬化、厨卫洁化、人畜分开化、垃圾堆放处理无害化。用以上九点要求彻底改变现在农村的零、散、乱、脏面貌。
3 生态化与环境
3.1生态化环境
3.1.1与自然有机结合
3.1.1.1顺其自然:这是对大自然地形、地貌的崇拜。背山面水,背枕龙脉,座北朝南,即负阴抱阳,这应该是村镇的吉祥地,背山既可生气、纳气、藏气,又可接纳阳光、阻挡寒流;而面水可使气“界水而止”,为村镇环境孕育生机。村址是要顺应大自然环境。
3.1.1.2遵从自然:大自然界的高山大河、大树巨石,体现出超大尺度和巨大的体量,人们对此由衷的崇敬和惊叹,同时也带有几分恐惧和折服,在这种心理支配下,我们山寨和村镇的建筑体量和尺度,只能是屈服于超人尺度之下,依附在自然山水之中,这也是表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遵从,同时也因为大自然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自然能源等等大自然生态,乃是我们村镇发展最直接的物质基础,人们必须遵从,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3.1.1.3融于自然:所有村镇都处于完全不同的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景色具有自身的凝聚力与和谐的秩序,人们的活动增加,自然景色中人工因素也随之增加。长期共同生活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的人们,都本能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秩序相协调,把劳动生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与大自然溶于一体。充分合理地利用一切自然因素:山脉丘陵、溪河湖沼、丛林花木。我们的祖先也深深懂得保留和维护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物,这就是利用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就是维护大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决不能干破坏生态平衡、挖了山再堆山、砍了森林再植树造林、填了塘再挖水池的蠢事。先民们总是围绕山、林、水做文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