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稻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稻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水稻赤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摘要: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俗称“红僵苗”、“铁锈病”。赤枯病是盐碱地水稻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我省近些年发生的水稻赤枯病多数是缺锌或缺钾而引起的。文章主要对盐碱地水稻赤枯病症状、发病条件和防治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赤枯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78-1 水稻赤枯病也叫缩苗病、红锈病、僵苗病,有些地方也叫“脱裤。赤枯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从分蘖到抽穗都可发生,常因土壤条件不良、通透气不好或缺乏某种元素造成水稻生理功能失调而引发。是当前盐碱地、低洼冷凉地、土质粘重地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在水稻赤枯病的防治上,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保障水稻丰产丰收、优质高效为核心,突出监测预报和前期预防,做到及时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积极引导发展病虫防治专业化组织,增强病虫灾害防控应急能力,切实提高防治效果、效率、效益。 1 症状及表现 1.1 缺锌型赤枯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5-20天开始出现症状。先从新叶向外表现褪绿,逐渐变黄白。叶片中部出现小而密集的褐色斑点,严重时可扩展到叶鞘和茎。下部老叶下披,易折断。重者叶片窄小,茎节缩短,叶鞘重叠,不分蘖,生长缓慢,根系老化,新根少。 1.2 缺钾型赤枯 一般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发病期表现植株矮化,叶色暗绿呈青铜色,分蘖后中下部叶片尖端出现褐色斑点,组织坏死枯黄。老叶软弱下披,心叶挺直,茎易折断倒伏。重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呈褐色,有黑根甚至腐烂,叶片干枯。 1.3 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迟缓,株型矮小,分蘖很少。根系变黑或深褐色,新根极少,节上生迈出生根。叶片中肋初黄白化,接着周边黄化,重者叶鞘也黄化,出现赤褐色斑点,叶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严重时整株死亡。 1.4 缺磷型赤枯 多发生于插秧后3-4周,能自行恢复,孕穗期又复发,初在下部叶片叶尖有褐色小斑,渐向内黄褐干枯,中肋黄化,根系黄褐,混有黑根、烂根。 2 发病条件 2.1 土壤条件 2.1.1 盐重地块发病多 土壤PH值高,常常伴随着粘性强、通透性差的特点,并且碱性越强(碳酸盐含量越多)粘性越大对根系影响和对某些养分的固定能力越大。如土壤PH值7.5时,土壤有效磷就有不同程度的固定,PH6时锌有效性降低;土壤粘性越强对磷、钾的固定也强。 2.1.2 低洼冷凉地及缺乏锌钾元素地块发病多 土壤的温度直接影响肥料的转化和根系生长发育。土温低就抑制磷、钾的分解及有效性(如铁铝胶体吸附的磷在30℃左右才能活化),在15℃以下根系呼吸能力及生长能力明显减弱,吸收营养水平也极大降低。锌钾肥缺乏,加重此病的发生。 2.2 栽培技术条件 2.2.1 水管理不科学易发病 不及时换水、排水,常导致水矿化度提高、碱性增强、水浑而影响根系正常生理生长。 2.2.2 施肥不平衡易发病 过分偏施磷肥,少施钾肥,常导致营养不平衡或产生拮抗(如磷肥施用过量常诱发缺锌症)而易发病。 2.2.3 不及时中耕易发病 长期淹水不及时中耕、挠秧、晒田,导致土壤有机酸(如丁酸)过多、缺氧、发臭,使根系被毒害、呼吸功能减弱,无法发挥吸氧功能而发病。 3 防治方法 赤枯病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最主要原因还是土壤条件不良,必须加以改良。在栽培技术上,虽然都主张配合施肥,但总的看来,氮磷偏大,钾肥不足,在中耕及水管理上,也缺乏相应配套设施及科学管理。 3.1 土壤改良 采用以沙压减、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颗粒状况。一次或分几次(年)在地面上铺一层5厘米左右厚的沙土,施入有机肥一起耕翻,这样可以改良土壤质地,培肥地力,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通透性以及保存养分能力。创造有利于根系良好生长的环境。 3.2 加强田间管理 首先要科学管水,确保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水调养,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如晒水池提高水温等。其次要在田面泥烂、发臭时,趁阴天或夜晚适当晒田,同时加强中耕挠秧,既可以增加土壤中肥料利用率,又可以提高根系呼吸能力,促进根系良好发育。 3.3 合理施肥 适当提高钾、锌肥用量,增加土壤养分供给能力。本田期每公顷施硫酸锌25-30?,移栽后若发现有赤枯病现象,0.2%-0.3%硫酸锌每公顷25?进行叶面喷雾。如果是缺钾型赤枯,用草木灰作底肥或每公顷施75-100?硫酸钾或氯化钾。 参考文献 [1] 王源岷.水稻赤枯病研究纪实[J].农业新技术,1990年02期. [2] 众长.水稻赤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J].北方水稻,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