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侗族传统小地名命名制度社会激励价值.doc

浅析侗族传统小地名命名制度社会激励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侗族传统小地名命名制度社会激励价值

浅析侗族传统小地名命名制度社会激励价值摘 要: 地名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地名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传承下来的宝贵地方性知识。通过黄岗侗族地区小地名的研究发现,当地小地名的命名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激励作用。因此,挖掘、利用民族地区的这一宝贵地方性知识,对认识当地公益事业的运行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地名; 公益事业; 社会激励; 地方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42-02 一、引言 地名是人类历史活动积累下来的产物。地名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范围的称谓,而且在地名背后还隐含着极为丰富的自然与社会信息,使之成为各民族地方性知识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这就使得每条地名都蕴涵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因为每条地名的产生都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每条地名所指代的空间范围客观上存在着层次上的分类,其中有的地名如山名、河名、村寨名,一个地名所涵盖的空间范围往往要大到一个平方公里以上,但有的地名则相反,一个地名所指代空间范围则可以小到数百甚至几个平方米的范围。比如稻田,灌溉渠,小桥等等都是如此,这样的地名正是本文要探讨的小地名。大地名隐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学术界早已熟知,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对小地名而言,自今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点展开探索性的分析,以便丰富人们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进而探索小地名的命名制度在当代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应用可能。 原始人类在从事采集和狩猎等社会生产劳动时,必须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知晓什么地方可以采到野果、哪个山坳有野兽出没、何处可以取到生活用水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对这样的狭小空间范围加以命名,小地名也就营运而生。至于人们熟知的大地名反倒是后期的,是社会交往扩大后文化整合派生的产物,正是凭借这样的小地名,原始人类在外出采集狩猎时,才可能区别地理方位、辨认方向,以确保劳动有收获并能够顺利的返回驻地。正是出于生产与生活之需要,小地名才必须产生,并且可以得到稳定的传承。学术界在研究地名时,以往是对大地名的关注较多,而对一个特定社区内的小地名则疏于关注。 笔者通过对贵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的调查发现,这一村寨内小地名不胜枚举。这些小地名不仅折射出了黄岗侗族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认知,而且这些小地名的命名制度不仅赋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还隐含着侗族特有的文化激励机制,侗族传统文化激励机制的存在,推动和维护了当地公益事业的顺利运行。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他的积极作用仍然不容忽视。因此,发掘和传承侗族这一小地名的命名制度,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黄岗稻田小地名传承现状 贵州省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是一个边远的侗族山寨,该村的黄岗寨有侗族居民309户,1200多人,承包的稻田1500多亩,森林2.7万余亩,黄岗村的辖镜有41平方余公里。侗族传统生计中的稻鱼鸭共生耕作、林粮兼营、农牧兼营在该村都保存的极为完整。全村共有11个生产小组,而且耕地分布比较分散。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糯稻种植的稻田进行踏勘后,发现黄岗人所种的每一块田都有自己的专用名称。这些名称的构成极其复杂,有的稻田是以开田的祖公的人名来命名;有的是以稻田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来命名;有的稻田是以该稻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的名称来命名;有的稻田是以该稻田中发生过的某件重大事件来命名等等。整个黄岗上万个稻田都是这样被逐一地命名了的。黄岗居民中成年男女对该村范围内的稻田名称都了如指掌,不仅能讲出某一稻田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并对某一稻田的走向、生态背景、供水线路和水温高低、向阳情况都一清二楚。因而提到每一个稻田后,黄岗侗族居民和外界人所能诱发的联想是截然不同的。 三、黄岗稻田小地名命名方式 笔者在黎平县黄岗村调查时发现,该村的稻田中以开荒者的名字命名的稻田数不胜数。这里仅以5、7两组的稻田为例,就可以摘编出有如下一些稻田的实例: 1.“贵公田”(侗语: Yav kgongs Gongl)位于“金狗冲”(侗语:jemh gous)。传说贵公开此田时,由于没挽裤脚,长期跪着堆砌石坎,当田坎砌好,他站起来时裤管都被磨破,脱成了两节。该田现属7组,承包人叫吴老行。田一丘,面积约6分左右。 2.“亚班”(侗语:Yav Banh )传说为“班”(侗语:Banh)所造,故名“班公田”。位于一个叫“登汪”(侗语:Daems Waengk)的山坳里。现属5组,承包人名叫吴老替。田3丘,面积约1.5亩。 3.“亚磅”(侗语:Yav Bemh )相传为“磅公”(侗语:Bemh)所造,故名“磅公田”。位于一个叫“班怕”(侗语:Banc Pap)的坡面上。现属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