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工荒及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思考
民工荒及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思考民工荒问题发端于2003年前后的东部沿海地区,最初主要表现为技工荒。但近几年来民工荒越演越烈,特别是2009年经济危机的返乡潮之后,伴随经济的回暖,2010年春节过后民工荒问题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蔓延,招工难也由技工荒扩大到普工荒。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主体。
而在劳动力市场上,与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则面临着截然相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反的就业困境。从2002年(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开始凸显。据国家发改委方面的数据,“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2700~-人,该数量高达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80%以上。单2006年和2007年大学生供给量年均增长22%。特别是受Og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
劳动力市场上同一年龄组(主要指80后及90后青年)的就业群体却面临姚成林两种截然不同的供需状况,本文试图在综合两种劳动力市场困境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分析劳动力的需求方、供给方特性来指出其实质是市场上期望工资与实际工资矛盾作用的必然反映。
一、关于两种劳动力市场困境的原因综述(一)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关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从2003年起到现在,学科涉猎范围从经济学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这里面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分析。可以说对于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角度各异,甚至充斥着种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大体归纳一下基本上有如下几种观点。
1.劳动力供给总量迅速下降的原因。但是关于供给总量下降是否导致民工荒也是一直以来学界最具争议的话题,其实质在于中国有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的问题。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进入了刘易斯转折点,而且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7年的有关报告也认为,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即将结束。不足时代即将来临。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阶段的现状得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结论有待商榷。还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和政府的引导,刘易斯拐点在中国不会自动到来,制度创新和加快转型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2.民工荒的出现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必然结果。珠三角等地出现的民工荒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追逐剩余价值与劳动力的工资增长之间的矛盾永远难以解决。郑秉文(2010)也指出“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周期性结果。
3民工荒的实质在于户籍制度限制、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等体制问题所致。谌新民(2010)指出,市场化、工业化与市民化进程的不相协调,导致它所必须的公共产品如农民工户籍、子女教育、廉租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供给严重滞后,这才是反复出现民工潮和用工短缺的体制因素。
4.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产生民工荒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对传统订单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依赖和低工资待遇,导致农民工选择用脚投票纷纷离去。
此外,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用工的年龄、性别结构问题、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引人注意的是近些年来伴随农村福利的改善,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尤其新生代农民工各种观念的转变使得这种机会成本在他们身上放大。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学界对于是否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看法不一,但大多认为高校扩招等因素确实带来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当然也有部分用人单位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源于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不存在实质上的就业难问题。笔者关于就业难原因分析大体归纳有如下几点。
1.大学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导致就业难。与民工荒相似的是,大学生供给总量是否影响就业的问题也是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扩招使得过多的学生涌向市场,而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快到能够吸纳这些毕业生就业的水平和没有创造出适合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2第二种观点是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矛盾所致。邓微(2007)认为,大学毕业生“过剩”问题的实质是知识型劳动力的“结构性”不匹配问题,包括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钱建国、宋朝阳(2005)认为我国就业难的大学生中存在着非自愿失业。供求矛盾以及市场缺陷等是主要原因。
3.大学生就业观念、工资期望等个人因素导致就业难。大学生不愿意去中西部、制造业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是造成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而中国人民大学“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课题组的调查结论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收入预期偏高,高于就业市场实际水平的20%-40%。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大学教育改革盲目性、教育同质性、扩招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育体制垄断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分析。
由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民工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