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针对该病发病特点及发病规律,提出防治晚疫病技术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118-1
马铃薯是孟连县的重要蔬菜产业之一,具有产量高,耐储藏、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长期以来,被孟连县农民作为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年种植面积约2000亩,产量3500t,实现经济收入8000万元。然而,也有发病多等特点,尤其是以晚疫病发病情况比较普遍,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具有毁灭性,制约着孟连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为抓好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挖掘其增产潜力,经多年实践,总结摸索了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 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菌丝五色、无隔、多核。病叶上出现的白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孢囊梗从寄主的气孔伸出,五色,有1-4个分枝,分枝的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五色、单胞、卵圆形。顶端有乳突,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后能产生6-12个肾形带2条鞭毛的浮动孢子,在水中流动片刻后,萌发产生芽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有性世代卵孢子,在自然条件下不产生。
2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
马铃薯晚疫病属真菌性病害,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该病发病快速,茎叶枯烂像被开水泼过一样,俗称泼死、瘟病。叶片被害后,先在叶尖或边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斑点,周围有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叶被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脆容易破裂。茎或叶柄受害,产生褐色条斑,发病重时叶片萎垂,卷缩,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萎,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受害产生褐色或紫褐色大病斑,病斑稍向下凹陷,病斑扩大后薯块烂掉。病菌主要在病薯内越冬。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
3 传播途径及发病规律
3.1 传播途径
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丝体形态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种薯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带病薯块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源。同时田间丢弃的废薯,自生苗和其他寄生如番茄,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次年主要侵染源。
3.2 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病薯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流行病害。当相对湿度在90%以上,湿度为18-25℃时,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而天气温暖又有水滴存在时,利于孢子囊直接产生出芽管。在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条件下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故在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该病发病重。该病一旦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生产种植区如果种植感病品种,只要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0%持续8d以上,本病即可发生。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择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重要措施,严格选用表面光滑、无病、无损伤的脱毒种薯。目前马铃薯主要抗病品种有高抗品种云薯201,中抗品种威芋3号等。
4.2 栽培管理
种薯药剂消毒处理是减少病源的重要措施。种薯消毒可用0.19%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一天后晾干,或用0.05%的福尔马林浸种5-10h后焖一天再晾干。种薯播种前可用防治真菌,细菌病害的进口药剂拌种,也可加入微肥,如72%克露或雷多米尔进行拌种,用量为750/hm2。
最好不要在低洼地种马铃薯,已种的要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要多中耕、深中耕,植株周围高培土。防止病菌渗入土内感染块茎。灌区要采用起垄沟灌,不能淹垄。病害严重地块,收获前10d左右,先将地上茎叶全部割除,以免传染块茎。
合理轮作 轮作不仅可以改善土壤,避免单一养分缺乏,而且能减轻病虫害。马铃薯忌重茬和与茄科类作物连作,而适宜与谷类、豆类,油料等作物轮作。与这些作物轮作,没有共同病害,营养类型也不相同,有利于前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马铃薯与其他作物最好实行3-5年的轮作制,才能起到减病虫害和调节土壤养分的作用。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的核心是消灭杂草,中耕培土,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为此应强化以下管理措施:适当早播,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在幼苗阶段以早铲早趟,深松垄沟,浮耥浅上土为主;发棵阶段在铲耥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