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融合虚拟及现实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融合虚拟及现实高校德育教育探索摘 要: 文章通过对网络应用主要特点及大学生上网动机的简略探析,论述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网络; 高校;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01-02
国际互联网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onald. M. Health说:“网络在商务、工业、金融、印刷、娱乐、宗教和一切与人类生活相关的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网络打破了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为人类提供了广泛、实时、无处不在的通讯手段,从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一、大学生应用网络的现状分析
1.网络的优势及其鲜明特点
互联网具有的国际广泛性优势引发人们愈加关切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即无论商家、教育家或企业家,谁能利用网络聚焦和吸引到绝大多数人们的注意力,谁就可能成为当今自己领域内的大赢家。网络的鲜明特点是信息数字化和虚拟现实。信息数字化的开放特征,逐步淡化了高校传统德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交流所带来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特征,师生间互相通过计算机电子数字转换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谈心,渐渐强化了大学生受教育者的公平自主意识、平等和自由民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形成,为高校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解放思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前景。网络虚拟现实的技术特征扩展了人类实践的范围和感知力量,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价值空间,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它不仅能带来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飞跃,从而推动科技生产力的新发展,而且能使人们因“网民”的身份互相交往而丰富新的社会关系。
2.大学生应用网络的主要动机探析
有学者撰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为青年在网际互动中的社会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亲和动机――寻求注重内涵的新朋友间的交往和欲形成网络亚文化群体;权力动机――想要确立自身的网际社会地位和攫取可利用的一切网络资源;成就动机――寻求建构新的社会网络和新的自身生活角色的自我实现。
笔者以为,首先是大学生们喜欢网上交友、聊天、玩游戏。他们或匿名、或不断变换着演员角色、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精神和思想游走在虚拟与现实间,因为回避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各种现实矛盾,他们的各种心理需求因轻松、甚至是叛逆式的释放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其次,网络资源应用全球化的特点使得大学生们喜欢上网学习、查资料。全球中英文网上各类电子图书馆资料齐全,其服务方便、省时又快捷,深受大学生青睐。同时,部分大学生想以技术能力确立网际地位和攫取网络资源,如网络歌星、典型的青年黑客现象等等。第三,网络充分扩展了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如电子邮件、各类网上消费等,绝对是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愿意以各种网络身份和角色所追求的时髦与现代新生活。
二、网络发展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和思考
1.网络对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影响及分析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一个文化因素,在它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是无害或是有利的,但是在它所闯进的另一社会体中,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所以,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在其发表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中指出,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开辟新的“思想战场”,用他们的“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坚决抵制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和平演变”或“文化殖民”思想。于是,在网络海量信息资源的影响下,网络色情、网络成瘾、信息污染、国家安全、文化侵略、甚至网络犯罪等,无一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笔者以为,此现象的发生主要归因于我国在互联网技术开发、利用及管理方面的相对落后性,这也使得高校德育教育面临更复杂的社会和全球大环境。
2.网络冲击给大学生带来的具体德育问题思考
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和判断,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等;但是,他们在心理、认识以及行为上往往具有情绪化、自我中心化和随意化等特点;他们已不限于对别人的羡慕和模仿,而是注重争取个人权利和独立,甚至试图超过别人和超越社会。结果是,多样性的网络文化,只要是被这些青年触及过,都会或多或少地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然后根据他们个人的修养及文化免疫能力而迁移到他们的行为表现当中,使部分大学生具体地表现出以下主要德育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认知发展问题。网络中各种包装精美的信息易使大学生对其产生好感或是全盘接受,造成大学生知识和认知的模棱两可;面对不可捉摸的网络世界的莫名的恐惧心理,常使大学生出现自我评价较低、思维发展缓慢而影响正确认知能力的提高等不良现象;其次是个性发展问题。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