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发展
谈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发展摘要:本文从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何镜堂与齐康建筑作品的浅析,探讨了两位大师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以及建筑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揭示了地域建筑在中国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性。
关键词:当代;中国;地域建筑;何镜堂;齐康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research between works of Jingtang He and Kang Qi, we investigate not only a regionalism complex in architectural thought of the two masters, but als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orks,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un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in China.
Keywords:contemporary;China;regional architecture;Jingtang He;Kang Qi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9-0069-02
1前言
目前中国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中。在某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消费模式已具有浓重的“后工业社会”特征。在落后或尚未被现代化所触动的地区,建筑具有原生或天然的地方性;而那些发达城市和地区,其地方性早已或正被消解,地域主义呼声显得格外动听。随着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地方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城建开发中出现了很多与地域性相悖的现象,罗马花园、雅典广场风生水起,这些都是对地域性的曲解。
2地域建筑的相关概念
“地域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的乡土建筑实践。其后,弗兰姆普顿发展了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的地区主义致力于反对现代建筑场所感和意义的缺失,企图通过文脉的力量赋予建筑场所感和深层意义,打破对现代科技文明“普世主义”的迷信和依赖。时至今日,地区主义又衍生出基于绿色或生态设计的“新地域主义”,以及向全球化妥协的所谓“开放的地区主义”。以上对不同领域内地域主义内涵的简要辨析,是为了在更广阔的概念坐标系中清晰地定位建筑中的地域主义。在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程中,抗拒标准化和大规模机器生产、强调个性和地方身份认同与归属的创作探索和努力始终未曾停止,并仍将持续下去。
3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与近况
在历史长河中,地域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界影响范围最广泛、时间最长久。“建筑艺术关乎国家、民族的文化精神,建筑形式是这精神的外在表现,所以中国的建筑形式应该表达中国的文化精神。”
3.1近代“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产生
1927-1937年间,中国建筑史上形成了以“中国固有式”为特征的第一次传统复兴的设计高潮, “发扬我国建筑固有之色彩”成为中国建筑界的普遍呼声。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主要着眼于对传统建筑“固有形式”的提取和继承,把延续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作为体现、发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方式和途径。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杨廷宝设计的南京中央医院、陆谦受设计的上海中国银行等。
3.2乡土建筑的自发追求
与20-30年代纯粹追求宫殿建筑形式的复古思潮不同的是,在50-70年代出现了一股将民居、园林、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等相结合的复古潮流。由夏昌世设计的广州鼎湖山教工休养所因地制宜,顺应山势,结合地形,合理利用当地材料和拆除的建筑旧料,造价低廉,造型朴素,是结合当地条件进行建筑设计的早期实例之一。此外,建筑师们在没有受到明显的风格影响的情况下,自主地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技术和文化条件的建筑形式。
3.3新世纪对地域建筑的解读
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新乡土建筑等西方建筑理论陆续传入国内,中国建筑师们对地域建筑的研究从之前的自发状态慢慢具有了自觉意识。然而,受后现代乡土主义与符号学理图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不断杂交各地乡土建筑的外在符号或片段,其追求地方特色的努力反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建筑中地域特色的丧失,造成了新的千篇一律。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建筑地域性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地域建筑特色的表达超越了基于符号学和文脉主义的形式模仿、片段移植,开始尝试向建筑本体的回归。
4何镜堂与齐康的地域建筑作品
齐康,195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