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四
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四洞庭湖区的历史演变作者:郭辉东 一、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又称“九江”,为一汇合湘、资。沅、滇四水及荆江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长江的巨大湖泽。-(禹贡·荆州记载“九江’在荆州境内,而且水势十分浩渺。(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法沅之风,交滞湘之渊,‘九江’之间。”(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瞰,酉环之,入洞庭下,一日东南‘酉泽”’;“沅水出象郡谭成西,东注江,入下隽酉,合洞庭中”。 古时洞庭素有九江之汇的称呼,沅、渐、抚、辰、淑。酉、澄、资、湘合为九江。“九江”究竟指什么地方?历来存在争论,汉魏以来至宋代以前的学者有各种解释。宋代以来的大多数学者,论证了(禹贡》中的“九江”即今日的洞庭湖,从而成为定论。湖北黄梅及江西九江等古代并不属于荆州范围,而在扬州境内。(水经》称“九江地在长沙下隽西北”,今人考证下隽县在今湖南泪罗、岳阳之间的新墙河口,证明九江即洞庭湖无疑。 先秦两汉时期大江的上荆江段南通洞庭湖的情况,可以从当时许多文献中得到证明。建国后在安徽寿县出土的(鄂君启节),为战国楚怀王六年所作,其舟节铭文记载鄂君船队西南航线为:“上江,入湘,……入资、阮、渣、油,上江、庚木关,庚鄂”。表明当时水上航行能沿洞庭湖水道上溯,经过资水、院水、渣水和油水各入湖水口,西北可通今沙市附近的庚木关及楚都部城。这也证明今松滋、公安县境内的右油木(上游为诡水)也是南流入湖的。战国屈原的《九歌·湘君》中说:“沛吾乘兮桂舟”,“吾道兮洞庭”,“望洋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表明由洞庭湖中舟行,一由港水下游经荆江南岸的“法阳”(今湖北沙市与公安问),可以进入长江。(楚辞·哀盼中说“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这是记段都王室百姓“方仲春东迁”,“去故乡而就远”的逃亡路线,其舟行方向与(鄂君启节)和(九歌·湘君)中记述的相反,都一致表明当时荆江在江陵以下确有一支分流南入洞庭的水道。做国策)、(史记)和(水经)等文献记载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接纳四水及荆江分洪的水系格局,与目前相似,而且在江陵以下确有一支分流南入洞庭的水道。(战国策》和(史记)记载,战国末年,秦国准备进攻楚国的黔中郡,派“汉中之甲”,乘船经巴水、西汉水(嘉陵江),沿长江出峡,“四日而至五清’。(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277年,秦派 22蜀郡太守张若起兵攻楚,即按上述路线,略取楚国的“江南”之地,设立属秦的黔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 219年秋秦始皇南巡欲往衡山,因在洞庭湖遇风浪“几不得渡”,只好半途而返。(淮南子·人间训》记载,“江水之始于服山也,可寨衣而越也;及至乎下洞庭,……起波涛,舟航一日,不能济也’。记述全国水道的(水经)一书,对湘、院法水均直接称“入江”,仅资水载明为“东与沉水合于湖中,东北人江’。但都道元的(水经注)则称:“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称“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水面和具体湖周界线,目前从文献记载中难以精确考证。依据湖区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湖区腹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期文化层至龙山期中断,表明从距今4000 年前,洞庭湖的水面扩大,直到秦汉时期,湖区腹地很少留下什么文化遗址或墓葬。秦汉时期已在湖区边缘地带广泛设县,而湖区腹地平原水网区当时都没有设置一县。至于人工围湖垦殖的情况更为少见,仅东汉初年樊重曾在西洞庭湖区兴筑过“樊破”,其位置在今常德市北89里,据说“有肥田数千顷,岁收谷千万科”《元和郡县志》。 根据先秦两汉时期文献记载,结合对商、周、秦、汉时期湖区边缘地区文化遗址分布情况分析,卞鸿翔、龚循礼等人编著的(洞庭湖的变迁)一书,概述洞庭盆地形成与演变之后,根据概略勾绘的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形势图估算,当时的湖泊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 距今3000年左右,湖南的气温比现今为高,苍郁的森林和密茂的花木遍布各地。变幻莫测的风云,滔滔的洪水,凶猛的野兽,又常常给人类带来各种灾难。湖南先民正是在这种生态环境中世代相继,不断战胜自然,开发和利用自然,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湖南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我国以某种历史事实原型与湖南有关的传说,或许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洞庭湖区历史的影子。比如:量尤被黄帝杀害后一部分族人南流成为“苗量”先民,炎帝南迁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帝舜南巡崩葬于九疑,二妃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大禹治水南抵九疑并在衡山留下(禹碑),周昭王三次南征“荆蛮”而葬于昭潭,周穆王起六师至于九江伐楚。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2000多年前就在洞庭湖畔写下了离骚、九歌(内含湘君、湘夫人)、天问等煌煌大篇,(楚辞)的地理图示表明,洞庭湖区正是屈原当年主要活动的范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025三管流程.doc
- 15-16武汉市东西湖区八年级期中数学试卷.doc
- 2000-2014年医院感染相关规范指南.docx
- 2010-201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中学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doc
- 17福师《发育生物学》在线作业答案.docx
- 2012-201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三校联考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doc
- 1无公害胡萝卜质量标准.doc
- 2013-201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doc
- 2013-201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doc
-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活页规范训练1-6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Word版含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