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具有遗传过敏素质并伴有免疫功能紊乱的慢性 .doc

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具有遗传过敏素质并伴有免疫功能紊乱的慢性 .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具有遗传过敏素质并伴有免疫功能紊乱的慢性

2013年世界中联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及换届大会论文集 山西太原2013.7 2013年世界中联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及换届大会论文集目录 理论研究 从汤剂的发明论药食同源(张婷婷、赵巍、潘建科等)…………………… 浅探体质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何於、潘建科、赵巍等)………………… 炎热气候下的中医饮食调护(周晶)………………………………………… 浅议四时养生(耿璇)………………………………………………………… 临床研究 浅谈特应性皮炎的饮食与食疗(赵巍、陈达灿、张婷婷等)……………… 浅谈痛风的健康饮食(盛关云、潘建科、张葆青等)……………………… 山药古今养生应用(周莉)…………………………………………………… 理论研究 从汤剂的发明论药食同源 张婷婷1 赵巍2 潘建科*3 刘军3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6级中西医七年制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3.广东省中医院骨科) 摘要:医药是伴随着食物的获取及加工过程而产生,来源于劳动实践,汤剂的发明是最好的体现,充分证明了医与食同源。 关键词:汤剂;药食同源;理论探索 药与食同源,从历史的演变来看,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其中汤剂的发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药食同源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在“饥不择食”的觅食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偶然误食了一些具有强烈生理反应的食物,而引起呕吐、腹泻、麻木等不适,由此发现和认识了一些有毒的动植物,所以药物最早有毒物之说,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多,发现“毒物”有的可缓解病痛,有的则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修务训》……尝百草之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一有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药物,认识药物,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过程。[1]由此可见药物与食物本同出一源,都是来自自然界,由人类同一的觅食对象中分化出来。 在觅食过程中,古代人民发现了身体可以感知药食物的刺激,并能够做出应答这一事实,并随着智商的提高,采用了四气五味的假说来表述这一现象。所以,中医的食物研究与药物研究共用了一套术语—性味,认为药物、食物的功用能够通过它们的性味来体现。因此可以说,性味学是基于人体的感觉生理和应答反应,对药食物的效用所做的总结,是以身体的感知为基础总结出的客观经验知识。[2]《·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为气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故可以假设食物与药物的四气五味存在逐渐过渡的量变关系,只不过食物的四气五味尚在“正常”范围中波动,没有超过人体自我调节阴阳的能力,为人类经常食用,成为人体能量的来源,而药物的四气五味则偏颇太过,超过正常人体的耐受,故可用于纠正阴阳已偏的病体。可见药食本同源,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如生姜和肉桂既是烹饪的常用调味品,又是中医常用的药物。 2.汤剂的发明 汤剂是指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后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剂型。《》”的记载。晋初皇甫谧《甲乙经·序》”。《》称他“闵生民的疾苦,作本草,明寒热温凉之性,酸苦辛甘咸淡之味,轻清浊重阴阳升降走十二经络表里之宜。”伊尹是商汤的一位宰相,相传伊尹善于烹饪,熟知食物的医疗作用和药物的性能,将烹饪的方法煎煮“汤液”运用于药物的使用。但也有人主张汤液乃无数先民逐步累积的劳动生产经验中发展而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绝非伊尹的个人所为,如清代徐大椿认为“《》”[3]但不管传说的真实程度如何,从中都可看到汤剂的发明与食物加工的实践过程是离不开关系的,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及落后的医药文化水平下,汤剂独立于煎煮“汤液”而产生是不太可能的。汤就是将各种生药加水煎煮而成,方法与烹调食物似,“汤液”,药与食之间有紧密相通之处。在食物加工烹饪中调和五味是不可或缺的,有姜、、“剂”,古与“齐”通,即整齐之义,又作“调和”解,《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云:“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这是古书对汤剂的解说。在汤剂中,需要甘草、《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曰:“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者臊,草食者膻。恶臭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鼎中“汤液”的实践。 在食物加工—烹饪技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