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32蔬菜原核生物病害.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作任务32蔬菜原核生物病害

(三)菜豆细菌性疫病 1.症状识别 初期 后期 叶片感病后,病斑多见于叶尖和叶缘,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后扩大呈灰褐色,不规则形,透明薄纸状,干燥时易脆破;周围有黄色晕圈,严重病斑相连似火烧状 病部病斑分泌黄色菌脓,干燥时变白色或黄色菌膜。病斑密集连片时整叶扭曲畸形或枯死 特征 返回 菜豆细菌性疫病 返回 发病初期 发病期 发病期 发病末期 返回 豇豆细菌性疫病 返回 2.病原 病菌为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phaseoli (=X. campestris pv. phaseoli (Smith) Dye)。菌体短杆状,鞭毛单极生,有荚膜,革兰氏阴性反应。 返回 3.发病规律 侵染 循环 初侵染源 侵染方式 传播途径 种子内、外部越冬,也可随病残 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菌从水孔、气孔或伤口侵入, 经灌溉水、农事耕作、昆虫及 风雨飞溅等方式传播 发病 条件 气候因素 栽培条件 雾露大,雨水多,尤其台风、雨后病害加剧。 偏施氮肥,植株过密,排水不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生重 返回 (1)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可用45℃温水浸种15min,沥干水后移入凉水中冷却 或用种子重量0.3% 的95%或50%敌克松原粉或5%福美双拌种,也可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4h。 (2)栽培防病 与非寄主植物轮作3年;适当早播,及时中耕除草;施足基肥,配施磷钾肥;清园后将病残体集中烧毁。 4.防治方法 返回   3.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用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DT杀菌剂400倍液、50%琥胶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新植霉素4000倍液等。 返回 (四)番茄溃疡病 1.症状识别 叶片 茎秆 果实 初下部叶片凋萎或卷缩,似缺水状,一侧或部分小叶凋萎 茎内部变褐,并向上下扩展,后期产生长短不一的空腔,下陷或开裂,茎略变粗,生出许多不定根 果面可见略隆起的白色圆点,单个的病斑直径3mm左右,中央为褐色木栓化突起,称为“乌眼斑 返回 返回 鸟眼斑 返回 2. 病原识别 番茄溃疡病由厚壁菌门的棒杆菌属(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se (Smith)Davis et a1.)引起。菌体短杆状或棍棒形,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返回 3.发病规律 初侵染源 侵入途径 传播方式 病菌可在种子内、外及病残体上越冬 主要由各种伤口侵入,包括损伤的叶片、幼根,也可从植株茎部或花柄处侵入 远距离传播主要靠种子、种苗及未加工果实的调运;近距离传播主要靠雨水及灌溉水、分苗移栽及打杈等农事操作等 温暖潮湿,结露持续时间长及暴雨多,发病重。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果实易显症。 发病条件 侵染循环 返回 (1)搞好检疫 对番茄生产用种严格检疫 (2)培育无病种苗 建立无病留种地,病株采种,必要时用55℃温水浸种30min、或70℃干热灭菌72小时、或1.05%次氯酸钠浸20~40min或72%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浸2h后冲净晾干。 (3)苗床处理 使用新苗床或采用营养钵育苗,旧苗床用40%福尔马林30毫升加3~4升水消毒 。 4.防治方法 返回 (4)药剂防治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全田喷洒14%络氨铜水剂倍液1:1:200波尔多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 性粉剂500倍液或硫酸链霉素及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 (5)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国内种植的中蔬4号、强丰,佳粉1、2号,早粉,东农704,402,野生番茄高抗,可用于培育抗病品种。 返回 (五)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症状识别 子叶 真叶 瓜条 初呈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后微带黄褐色 初为鲜绿色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 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 返回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返回 苦瓜细菌性角斑病 甜瓜细菌性角斑病 返回 3.发病规律 种子内外或随病残 体在土壤中越冬 播种带菌种子 子叶发病 棚顶大量水珠下落 结露及叶缘吐水 露地黄瓜靠 气流或雨水传播 气温下降,进入 越冬状态 返回 发病条件 发病适温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 环境因素 栽培条件 棚室低温高湿利其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 返回 (1)选用耐病品种 各地因地制宜选用耐病品种,如津研2号、6号,津早3号,中农5号,碧春,黑油条 (2)种子处理 瓜种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