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传媒与诗坛新秀.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重庆传媒与诗坛新秀.pdf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 抗战时期重庆传媒与诗坛新秀 刘 静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抗战时期重庆传媒界十分重视发表青年诗歌爱好者的作品.并把培育诗坛新人当作一个重要职 责。高兰、沙鸥、七月诗人群、复旦校园诗人群等在这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诗坛新秀的大量涌现也给 报刊杂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山城蔚为壮观的朗诵诗、方言诗竞写湖,粗犷奔放的审美 取向等都与传媒的积极参与和对于新秀的着力推举密切相关。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传媒;诗坛新秀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07)06—0034一04 抗日烽烟将重庆推向了战时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而现代传媒的蓬勃既是重庆文化长足发展的标 志之一。也直接参与和推动了山城蔚为壮观的朗诵诗、方言诗竞写潮。抗战时期的重庆,不仅活跃着 郭沫若、艾青、臧克家、卞之琳、何其芳等诗坛宿将,还升腾起一群新星。如高兰、沙鸥、七月诗人 群、复旦校园诗人群等,他们或在这时初露锋芒,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或在这里留下了一生中最美 好的篇章。群星闪烁,星光灿烂,新秀的大量涌现成为重庆诗坛的一大壮丽景观,而大众传媒功不可 没。抗战前夕,重庆屈指可数的大型杂志《春云》月刊不但采编人员全部是重庆银行的年轻职员。 而且撰稿人绝大多数为文学青年,甚至还有不少中学生。1936年6月,《新蜀报》、《商务日报》等副 刊上的文学青年组织成立人力社,创办《人力周刊》。“人力周刊是努力在这几千种中国出版物中, 另外寻找出一条新的道路,使这刊物能真正成为青年的读物。他想尽量登载满足青年要求的文章,尽 量安慰青年的苦闷,解答青年的疑难,发表青年的作品,接受青年提供的一切意见。”【11春云》、 人力周刊较大的社会影响为重庆传媒重视文学青年起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抗战时期,大量文化机构、文化团体迁入,大批文化人来到这方热土,同时由于战争一些作家或 失去原来职业而进人传媒界,或因宣传工作的需要更多地亲近诗坛,这不但提升了原重庆传媒的文化 品位,也繁荣了诗歌创作。据统计,当时在重庆创刊或复刊的报刊杂志超过1000种。诗报》、《诗 丛、诗垦地、诗家丛刊、诗文学丛刊、《中国诗艺、《诗歌丛刊》、七月等诗歌杂志相 继问世,如雨后春笋;新华日报》、新蜀报》、新民报》、《国民公报、大公报》、文艺阵地》、 抗战文艺、文学月报、希望》、文哨》以及微波》、突兀文艺等报刊慷慨地献出版面, 发表诗歌与诗论、诗评文章。出版机构也热心于诗集的出版工作,使火把》、泥土的歌》、火 雾、古树的花朵、射虎者及其家族等诗集迅速进入民众的阅读视野。虽然由于环境艰苦,不 少刊物和出版机构存在的时间不长,或者虽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却时断时续,但在特殊的历史境遇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刘静(19“一),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研究员,四川 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34· 中,无论是学会、团体、党派的机关报刊。还是志趣相投的同人报刊。或者纯商业化报刊,都义不容 辞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庄严历史使命,集合同道,组织诗歌活动,为繁荣创作提供平台。这些报刊杂 志作为诗歌与受众的桥梁,不但把雄壮的战歌展现给广大读者,也为更多的新人进入创作队伍提供了 机遇。当时几乎所有的传媒都重视发表青年诗歌爱好者的作品,并把培育诗坛新人当作一个重要职 责。著名七月诗人曾卓曾这样讲述他走向诗坛的经历:“1939年的元月,因为送一个同班的同学去延 安,我情不自禁地写出一首小诗《别》,带着试一试的心情,投寄到重庆国民公报》的文艺副刊 ‘文群’上,编者是在复旦大学任教的章靳以先生。没有想到很快就刊登了出来。这真是使我狂喜。 我又寄了几首诗去,也都陆续发表。而且,别引起了重庆大公报》一位编辑谢贻徽的注意。他 写了一篇谈抗战时期诗歌的文章,发表在大公报的副刊‘战线’上,其中引用了《别,说了一 些溢美之辞。这样,就将我写诗的热情引向了一个高潮。如果不是偶然写出了(JJfJ),而且得到了发 表的机会,我走向文坛的时间就将推迟一些.甚至也许终于不会走向文坛。”[2] 重庆传媒给予了一大批象曾卓这样的诗歌爱好者创作的热情和信心,进而帮助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