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志(1990-2005年度)》.doc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市志(1990-2005年)》 城市建设卷·城建管理 初撰志稿 成都市建委修志办 2007年6月 目 录 管理机构沿革 1 1952年至1989年 1 1990年至2005年 5 城建资金管理 11 城市建设资金筹措 11 城建资金拨付控制 20 城建资金管理、审查 25 城建行政管理 28 施工工程质量监督 28 施工安全监督 32 施工现场监督 37 建设行政执法 42 墙材革新 48 建筑节能 58 散装水泥推广 64 工程款拖欠清理 66 建筑市场管理 70 资质管理 70 施工合同管理 71 建筑有形市场管理 72 工程监理 73 工程造价管理 75 工程招投标 78 勘察设计管理 85 城建科研 89 科研成果 90 科研成果应用 94 管理机构沿革 成都市建设委员会,成立于1952年7月,初名 “成都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成立53年以来,机构名称、设置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不同职能,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和体制改制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各项管理职能,已由最初的微观管理向宏观控制发展。 【1952年至1989年】 1952年,成都市城市建设工作由恢复向建设时期转变,机构初建,设置单一,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下设办公室和计划室,编制145人,其中机关行政编制70人,测量队事业编制75人,其主要职能是领导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监督检查城市内建设工作。 1953年,成都市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城市建设管理机构逐渐得以健全,同年5月,经成都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都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更名为“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机构设置为一室三科一队,即办公室、规划科、资料科、建监科、测量队,编制136人,其中机关行政编制42人,测量队事业编制94人。主要职能是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建设计划编制等。 1955年2月,为适应建设需要,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扩大编制,将成都市财委、成都市建设局、成都市建筑工程局的设计室合并,划归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管理。机构调整为“一室四处十二个科”,即秘书室、勘测处、规划设计处、建筑管理处、计划处、基本建设处等,行政编制110人。在管理职能上加强了建设计划的编制、审核和公用事业的管理、检查,以及市政养护工程等。 随着成都市建设任务的不断增加,为加强城市建设与基本建设的协调统一, 1957年5月18日,经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同意,在原城市建设委员会的基础上分别成立成都市建设委员会(不设科室)和成都市城市规划局。成都市建设委员会行政编制11人,其主要职责为负责组织基本建设项目的排队、监督检查、工程设计审批;负责对城市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管理;负责城市勘测、规划、设计、计划、建筑管理暨土地调拨等工作。 1958年12月19日,为适应“大跃进运动”中城市建设形势的需要,同年“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撤销,成立“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基本建设科、建筑安装科、交通运输农林水利科、文教卫生以及城市规划科,行政编制97人。同时设置政治工作机构“中共成都市委基本建设部”,与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合署办公。 1960年,“大跃进运动”受挫国家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同年11月召开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会议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进行机构整编,撤销规划机构,行政编制缩减到7人。1963年12月编制增加至15人。 1965年,随着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发展,同年6月16日,经成都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将原城市建设委员会的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委员会工作范围内。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内部工作部门设办公室、经济技术处、规划设计处、施工计划管理处和地方建筑材料处。行政编制增加至37人各项管理,日渐建立,但为时不久,风云突变。 1966年至1976年,时称“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国家主管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工作机构(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和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即停止了工作,成都市于1966年12月,撤销“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下放工作人员,裁并为成都市生产建设组,行政编制7人。1966年至1971年,“三线”建设进入高峰时期,一切从战备出发,政府对城市建设投资的比例,从调整时期占城市基本建设投资的2.9%,减少至1.8%。此时,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机构缩编为生产办公室,与成都市生产指挥部相对应。 197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机构、与职能逐步得以恢复。 1983年,适应改革开放,实行市管县治,温江地区并入成都,市建委职能增加,特别是小城镇的规划管理工作,以及农房建设方面的任务更为繁重,加之建委直接管理的单位也有增加,为此,市建委本身机构设置作了相应调整。1983年9月20日,“成都市基本建设委员会”更名为“成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