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冬瓜疫病发生因素及防治技术探究
冬瓜疫病发生因素及防治技术探究冬瓜是沙市的一大产业支柱,沙市冬瓜自1986年引进栽培,从3 335 m2的试种,发展到现在近万亩,年产冬瓜7万t,总产值4 200万元。上世纪90年代冬瓜栽培地被列为长沙市二线蔬菜生产基地,1998年中南6省13市冬瓜高产现场会在沙市召开,沙市冬瓜因其生产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好,声誉名扬全国。近年来,随着冬瓜种植面积的扩大,冬瓜疫病已成为沙市冬瓜最主要的病害,常年发病面积占种植的31 %以上,每年造成产量损失5 %以上,尤其是2006年,造成减产15 %以上,冬瓜疫病已成为影响当地冬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冬瓜疫病,笔者自2006-2008年对其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1危害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被害,主要危害瓜果、茎、叶等。苗期被害,茎叶病部呈水渍状,萎蔫后枯死。成株期被害,多从茎节部发生,呈暗绿色,凹陷缢缩,上部的叶片萎蔫,但维管束不变色。叶片被害,产生水渍状,呈不规则形或圆形灰绿色的大斑,潮湿时生白霉,甚至腐烂、枯死。瓜果被害,呈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病部凹陷,上面生有白色的霉层并腐烂发臭。
2病原及传播途径
冬瓜疫病是由德氏疫霉侵染所致,该病为土传病害,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条件适宜长出孢子囊,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
3发生危害特点
冬瓜疫病在冬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苗期至抽蔓期零星发生,发病率低,病株率仅1.3 %~1.6 %;开花期后,病情发展速度快,田间普遍发病;瓜膨大期到成熟期,病情不断加重,出现大量死株、烂瓜现象,一般病株率24 %以上,高的达83 %以上,烂瓜率20 %以上,高的达55 %;在贮藏期仍有因疫病危害引起的烂瓜现象。一般春植冬瓜发病率比夏植冬瓜重,春植冬瓜发病往往整株死亡或烂瓜,基本上不能形成商品瓜;夏植冬瓜主要在8-9月份生长期造成死苗、缺苗,生长后期多为叶片、叶柄发病,造成整体死亡或烂瓜的情况相对春植冬瓜来说比较少,一般烂瓜15 %以下。
4发病影响因素和流行规律
冬瓜疫病的发生危害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栽培方式、肥水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长出孢子囊借风雨、灌水传播。冬瓜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菌源、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4.1气候条件
冬瓜疫病的发生危害与温度和降雨量有着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容易造成疫病流行。当气温在25~33 ℃时,雨量充足,往往是该病的高发时期,时晴时雨,天气闷热,会进一步加重病害发展。每年5-6月份,是本地高温、多雨季节的开始,也是冬瓜疫病的盛发期,这一时期正值春植冬瓜的结果期,往往因该病为害造成大量烂瓜,影响瓜的产量和品质。在一定条件下,该病发生发展与降水量密切相关。2006年4月平均气温19.3 ℃,降水量242.9 mm,苗期疫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2.4 %,比2007、2008年同期发病率分别高出1.1和0.8个百分点。2006年6月平均气温26 ℃,降水量310.9 mm,病害迅速蔓延、加重,而2008年6月平均气温也是26 ℃,降水量163.1 mm,比2006年减少147.8 mm,病害发生缓慢,发病株率仅为2.3 %,比2006年同期发病率降低13个百分点。
夏植冬瓜常因8、9月份高温、高湿天气和连续降雨,极易造成冬瓜疫病流行。2007年夏植冬瓜,8月份平均气温28.3 ℃,降水188.3 mm,冬瓜疫病发生较为严重,发病率15.1 %,2006年9月份平均气温23.5 ℃,降水37.9 mm,而疫病的发生率仅为1.9 %,10月份后,降水减少,气温下降,疫病发展缓慢,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影响。气温条件与春夏植冬瓜疫病的发生关系见表1。
4.2菌源情况
由于瓜农对冬瓜疫病的侵染源认识不足,田间病残体清理不及时,或清理出的病残体(病藤、病瓜)随意堆积在田埂、水渠、路边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病害再侵染提供较多菌源,加重了病害发生。
4.3栽培方式
露地栽培,田间湿度大,田沟常保持有水,遇连续降雨,土壤积水量大,有利病害发生。笔者2008年调查捞刀河冬瓜种植合作社5户农户,面积1.08 hm2的地膜覆盖栽培,疫病发病率均比露地栽培低12.4 %。
4.4施肥水平及方法
冬瓜需肥水平高,采取以有机肥为主,搭配三元复合肥深施,追肥以硫酸钾复合肥为佳。一般按每667 m2深施腐熟人畜粪2 000~3 000 kg,三元复合肥50~60 kg,饼肥80~100 kg,追肥以前轻、中巧、后重,浓度由淡渐浓为原则,前期以人畜粪水淋蔸,坐果后每667 m2每7~10 d追三元复合肥5~7 kg,直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