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口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

出口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真姬菇又名玉蕈、斑玉蕈。其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甚佳,还具有独特的蟹香味,故又被称为蟹味菇。真姬菇菇形美观,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碳水化合物,是一种理想的保健食品,市场畅销。目前,真姬菇栽培的主要方式是瓶栽和袋栽。可利用现有菇房、菇棚、地下室或半地下菇棚栽培。现特将出口无公害真姬菇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培养料配方 ①棉子壳83 %、麸皮或玉米粉8 %、黄豆粉4 %、石膏粉2 %、过磷酸钙3 %,加水130 %左右,pH 7.5。②木屑55 %、棉子壳29 %、麸皮10 %、玉米粉4 %、白糖1 %、石膏粉1 %,加水140 %左右,pH 7.5。③棉子壳80 %、玉米心14 %、麸皮4 %、白糖1 %、石膏粉1 %,加水120 %左右,pH 8.0。以上3种配方可任选1种。 2配制方法 以配方①为例,装料前1 d下午,将经过翻晒的棉籽壳和辅料按比例称好,翻料均匀,再把2 %的石膏称好,放入容器内加水,搅拌,使石膏溶解,取其澄清液,按比例混入应加水中,然后一边拌料一边加水,将应加的水全部加进去后,打成圆堆,盖上塑料薄膜过夜。次日把堆摊开,撒入麸皮或玉米粉、黄豆粉、石膏粉和过磷酸钙继续翻料,以手握法试水分(即自然握紧后指缝有二三滴水,松开即散为度),用广泛试纸测pH值,调到合适为止。试验表明,不同初始pH值对真姬菇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栽培料以灭菌前初始pH 7.5~8.0时生长速度最快,每日达到6.45~7.14 mm,其产量最高,达到每袋246.5~248.6 g。菌丝生长阶段的最适pH值则为6.5~7.5。 3接种发菌 将培养料的含水量调到65 %,进行常压或高压蒸汽灭菌,冷却至室温后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接种后将菌袋搬入发菌室内培养。瓶栽最好采用6行6层式长垛排列,袋栽宜采用“井”字形多层式排列。切忌大垛堆积,以免高温烧菌。发菌温度控制在20~23 ℃,空气相对湿度调至60 %~70 %,培养室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4 %以下,在黑暗或弱光下发菌。真姬菇的菌丝长满料后不会马上扭结现原基,必须在自然条件下越季保存,待贮足营养物质,达到生理成熟后,在适宜温度下才能出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的标志是色泽由纯白色转为土黄色。 4出菇管理 4.1袋栽、瓶栽法 用菌袋栽培时,在进棚前先在棚内地上每隔50 cm筑一条22 cm宽、10 cm高的土埂,并向空间喷雾,把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90 %~95 %。再将菌袋两头在地上轻揉一下,使袋膜与料面分离,解开袋口,用带锯齿状小铁片除去料面的厚菌苔,将菌袋分层卧置土埂上,随手将两头袋口薄膜轻轻拉直自然张口,以维持料面处于一个湿润的小气候环境之中,菌袋叠放5~8层高为宜。 如果采用菌瓶栽培,应将瓶底相对,瓶口朝外双行排放,除菌后仍要加盖,以保护料面。催蕾期间,室温在13~16 ℃,光强度500~1 000 lx,保持空气新鲜、湿润,二氧化碳浓度0.5 %以下,空气相对湿度90 %~95 %。当针头状菇蕾分化出菇盖时,室温保持在12~14 ℃,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5 %~90 %,光照250~500 lx。在这种稍低温、不过湿、光线适宜的条件下培育出的菇肉质脆嫩,菇盖肉厚,菇色好,菇柄粗,质量好,产量高。 4.2立体蓄水栽培法 立体蓄水式栽培,是真姬菇的一种高产栽培新方法。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4.2.1排袋与覆土 将菌丝成熟的菌袋打开一端,将塑料袋卷褪到另一端的边缘,但不要全部脱掉,使之形成土壤与菇体的隔离层,避免出菇时菇体带土。在地沟中间部位,把菌袋头对头(相隔8 cm)并放两排,未脱去塑料袋的一头朝外。每袋间留2 cm间隙,所有间隙用肥沃壤土填充,每层菌袋覆土3 cm,并喷水使土壤吸足水分。照此依次排放数层,共可排放8层左右(根据菇房实际情况决定层数)。另外,两个墙边各排一行料袋,紧贴墙边排,依次逐层覆土。这样从横截面上看菌袋共4排,覆土后成为3堵菌墙,2条宽70 cm左右的走道,出菇都在走道两边。每排最上面一层覆土厚4 cm,并抹个水槽,两个墙边排放时要注意留通风孔。菌墙做好后,以保湿为主,每天要根据菇房情况进行通风换气。待袋口形成菇蕾后,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4.2.2原基期管理 覆土后15 d左右,菌丝体长入土壤中,并和周围菌棒菌丝相互交织,形成了3堵菌墙。此时,菇房温度应保持在12~14 ℃,相对湿度85 %~90 %,散射光线150~200 lx,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在0.1 %以下。约7 d左右,料面上分化出密密麻麻小米粒大小白色原基;5 d左右原基伸长成针尖状;再过约5 d,针状菇蕾发育成深褐色球形小菌盖。这时可将袋口卷起,露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