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采煤机摇臂试验夹具改进.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采煤机摇臂试验夹具改进

浅析采煤机摇臂试验夹具改进摘要:通过对摇臂夹具的改进,使摇臂固定更牢固,振动减小;完善摇臂试验项目,实现摇臂实际工况式加载;避免了因固定方式不当而造成摇臂壳体的局部变形。 关键词:采煤机 摇臂 试验 夹具 0 前言: 摇臂试采煤机的重要部件,出厂前都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试验,检查其各项试验项目是否满足MT/T82-1998标准规定[1],摇臂的形状不规则,不利于固定。一直以来,我厂采用压块式压紧方式。此种方式压紧使得摇臂整体固定不牢固,试验过程中容易产生偏斜,造成振动严重。对于大功率采煤机摇臂,此种方式的压紧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夹具进行改进,以满足大功率采煤机摇臂的试验。 1 目前摇臂夹具使用中问题分析 采煤机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各种测试。其中重要部件摇臂及内牵引的试验时间要求不小于4小时,检测转速、温度、齿轮的啮合情况、轴承温升,以及运转噪声等等[1]。 摇臂试验过程中,既需要摇臂的牢固固定,同时,也要尽量接近摇臂实际工作状态,以模拟实际工况下的负载情况。 目前所使用夹具为如图1所示方式。此种方式固定的是行星头部分的内齿圈外壳,和摇臂电机外壳。 图1 改进前摇臂夹持图 如图1所示,此摇臂为左右臂,滚筒逆时针旋转。加载时,假定行星头处固定,则电机处受到如图1所示的水平分力F1;假定电机处固定,则行星头部位受水平分力如图1所示F1, 由于固定架是由螺杆组成,无法抵消水平方向的分力;整个机构存在左右摇动;由于机构的晃动,加剧系统的振动,连接螺杆容易松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利于试验以及数据采集。由于下压块与上压条由两条螺栓直接固定在底板上,下压块的固定并不牢固,更加剧了夹具整体的不稳定性。 此种固定方式,夹具与摇臂之间的接触为线接触,夹持部位受力大,容易造成行星头处内齿圈以及电机处机壳变形,摇臂工作时的受力点主要是行星头处与连接耳处,故此时的试验与部件现场工作状态有很大差别,摇臂壳体在测试过程中并未得到有效加载,壳体的缺陷得不到有效的验证。 2 摇臂夹具的改进 图2 改进后摇臂夹具 图3 行星头部位夹具示意 改进后,夹持部位为摇臂行星头处内齿圈和摇臂与主机架连接耳处。行星头部位采用与行星头大小一致的圆柱形护板夹持,连接耳处与固定底座采用销轴连接。夹具与试验台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如图2,图3所示,行星头处的夹持为面接触,各方向受力均匀,避免了内齿圈的局部变形。,夹具上下部分采用螺栓连接,夹持部分采用锥面自锁配合[2],并配合锥套,使得上下夹具整体性更高,且与内齿圈配合更好。通过改进,减小了螺栓的受力,避免了因螺栓松动而导致夹持失效;避免了夹具与内齿圈结合面产生过度变形而导致夹持失效。 连接耳处采用销轴固定,改变了之前的夹持位置,避免了电机壳体在压块挤压下局部变形,使得摇臂固定更牢固。此种夹持方式,使得摇臂的固定更接近实际工况。 3 结论: 经过结构的改进,行星头与连接耳处的夹紧更牢固。夹紧处的两种底座采用整体式,整体刚性好,且底面宽度更宽,较改进之前更容易实现后底座与平台的压紧,避免因夹具的刚性不足而导致试验系统的不稳定,振动明显下降。 改进后,完善了摇臂整体的试验内容,真正实现了摇臂的模拟工况试验,尤其是实现了摇臂壳体的整体加载,使得采集的各项数据更真实科学。 参考文献: [1] MT/T82-1998,滚筒采煤机 出厂检验规范[S].上海 1998 [2] 成大先,王德夫.机械设计手册 [K]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