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古镇 酒香飘荡两千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赊店古镇 酒香飘荡两千年

赊店古镇 酒香飘荡两千年照着仪狄亲传的酿造方法酿制的这种甜米酒,一直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许多赊店人离开家乡后日思夜想的就是那股酸甜的味道。 杨骏声一家已经在河南省南阳市赊店镇的公安街上生活了四代人。天气晴好的日子,东南风一起,他们坐在自家院儿里,就能闻到阵阵酒香。自从公元25年,定都洛阳的光武帝刘秀将兴隆店的酒御笔亲封为“赊店老酒”,这股酒香已经在赊店古镇飘荡了近2000年。 “酒祖”造酒的地方 从杨骏声家出来,穿过南中心街向东走到马神庙街,路西边就是这股浓郁香气的源头――赊店老酒的酒厂。如今,这家酒厂是镇上多家古老酒坊的延续。60年间,以浓香型著称的美酒从这里源源不断流向全国各地。随之,“赊店老酒,天长地久”这句话也家喻户晓。 晋代江统在《酒酷》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相传,仪狄是夏禹王的臣子,以毕生精力“始作酒醪,变五味”。为造美酒,他直赴当年与大禹一同治水时到过的中州,终于在潘河、赵河相交处的小村庄留下了造酒的千古佳话。仪狄到过的这个小村庄,正是后来的赊店镇。 转进酒厂的西院,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们正在井旁打水。这口名叫“玉龙井”的古井,井口直径1.5米,深40余米,就是传说中仪狄从中取水酿酒的井,也被称为“五龙女井”。清冽绵甜的井水,特别适合于酿酒。“水是酒之骨,酒是水之魂。”4000余年过去了,古井依旧是赊店酒厂酿酒的主要水源。1992年,有关权威专家对其作出了“优质矿泉水”的鉴定。 潘、赵河畔的酒家始终记得在赊店酿造出美酒的仪狄,将其奉为“酒祖”。傍晚时分,走在古镇的大街上,隔几步就能见到卖甜米酒的小挑儿。扁担一端是酒瓮,另一端是用两根弯竹板十字交叉固定而成的热酒台,下面摆着个小炭炉。小铜锅里的甜米酒正在加热着,伴着老板的吆喝声冒着酸甜的香气。如果你喜欢,还可以让老板在米酒里打上一个鸡蛋,吃起来别有风味。多数小挑儿上都会系着红缨,下面挂上一块铜牌,刻着“酒祖仪狄亲传”的字样。照着仪狄亲传的酿造方法酿制的这种甜米酒,一直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许多赊店人离开家乡后日思夜想的就是那股酸甜的味道。 重“义”的商业文化 40岁出头的郭建刚在赊店镇土生土长,除了他那口标准的河南话,大口喝酒的豪爽让人印象深刻。“酒乡人,爽快!”话音刚落的同时,他面前的酒杯已然见底。“真情万种食蔬食鱼不食言,佳话千秋赊酒赊旗不赊义。”这是一副在当地留传了上千年的对联。在关于赊店镇的几次交谈中,无一例外的,“义”都会被他提及。郭建刚口中的“义”,便是当地人很看重的商人们无比重视的“诚信”。 在赊店镇的中心,矗立着一座三进院落,大门外闪着光泽的琉璃照壁,青砖砌框,高逾10米,正对着古镇当年最繁华的瓷器街。这个占地面积超过12000平方米的建筑,就是有着“天下第一会馆”之称的山陕会馆,由当年寓居此地的山西、陕西二省商人集资兴建。会馆内供奉着关公,也就被称为“关帝庙”。显然,这座会馆与关公代表着的“忠义”、“诚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陕会馆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建,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才最终竣工,前后历时136年。在全国现存的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中,它的建筑规模最为宏伟,保存也最为完好,建筑装饰、木雕石刻艺术都最为精湛。然而,山陕会馆的备受瞩目,不仅因为它的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商业文化内涵。 在会馆里转了一圈,仔细数了数,一共看到了九块碑刻,或裸露在外,或罩在玻璃之后,让人觉得颇为难得。马王殿前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对规范度量衡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石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年来人烟愁多,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期间即有改换戥秤,大小不一,独网其利,内弊难除。是以,合行商贾,汇同集头等,齐集关帝庙,秤足十六两,戥依天平为则,公平无私,俱各遵依。”《公议杂货行规碑》立于乾隆五十年,明确倡导诚信精神,其中刻录内容,对各种商业行为作出的严格规定多达18项。这两块碑石也是我国现存会馆类建筑中所存最早、最为全面的商业道德规则碑记。而根据刻立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创建春秋楼碑记》记载,为了兴建会馆中的春秋楼,全镇424家商户捐资白银达8078两4钱4分。在会馆所藏资料的记载中,第一期建筑总计花费了白银70.7844万两,其时赊店古镇聚集的巨商富贾之多、古镇之繁华可见一斑。 如何再现往昔的繁华 在一张采自民间的“赊店古镇七十二条街略图”上,绕古镇一圈的古城墙长达9公里,如今仅在潘河河堤处残留一段,不足10米,青灰色的石砖,毫不起眼。然而正是这段看似微不足道的古城墙,仍然不时地吸引着游人前来,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都是为了追寻历史的踪迹。 城墙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