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朦胧诗.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朦胧诗

* * 《致橡树》及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朦胧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反映了诗人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由于是朦胧诗,本诗还可理解为对崭新人际关系的呼唤。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特别是对于朦胧诗的特点体会不深。 高中学生身心逐步成熟,且生理的成熟早于心理成熟,早恋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传统的说教方式已起不到什么作用。借助本诗,委婉地暗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失为有益的探索。 知识目标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橡树和木棉意象的丰富内涵。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抓住意象特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目标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橡树和木棉意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了解朦胧诗特点,多元化品味本诗。 期待对话,走进文本 深入对话,叩击文本 关注生活,内化文本 超越文本,自我对话 拓展思维,开放对话 导入 教师配乐范读或听名家朗读录音 (由学生选择) 学生朗读 学生质疑 教师将学生问题归类后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只有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为了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具有定向、整合、导行、启发的功能。问题是纲,知识是目,纲举目张。 本诗中还出现哪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 诗人否定的程度有什么不同? 凌霄花和鸟儿分别有什么缺点使诗人坚决否定?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有什么共同点使诗人否定? 爱情中常有一方为另一方奉献,对此你怎么看? 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在诗人肯定的橡树木棉的爱情中,你最认同哪一点?找出有关诗句朗读,并说明为什么? 学生通过朗读与思考,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本中寻找依据,这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 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妈妈(外婆、××……),我想对你说 舒婷,我想对你说 “生本对话”除了学生与文本对话外,还可与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以及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这一环节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本对话,而是超越文本的对话。 妙 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 欣喜 苦恼 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教师下水写诗,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师生对话。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便是能力迁移的过程,同时,诗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巧妙的教育。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本产生顺应、同化,或者产生矛盾和疑问。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本和生活产生碰撞的过程。 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可上帝没有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的灵魂说话,仿佛我们都经过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诗人徐敬亚将具有多重审美空间的诗比作“一道只写出等号一边的方程式”,“诗人排出一组组的字母和符号,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其中,因而因读者的不同而产生无数个解”。 横向延伸对话 纵向深入对话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